“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赋木以神志,则树木亦为树人。民进侨中支部成员十分认同中共中山市委以树木促树人的精神关联,每个成员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中努力践行修身行动,读活了《论语》。每位成员均取得骄人成绩,其中徐艳波老师,在今年全国高考中,任教的语文科成绩取得全市语文第一 ,范磊老师、孙立卓老师为学校创作校歌《让世界走进侨中》等等。
在忙碌紧张的教学之余,侨中支部成员利用假期好好地精读了《论语》、《论语别裁》、于丹《论语》心得等书,并在开学第二周组织了一次关于读《论语》、悟修身的主题活动。活动由范磊主任主持。
支部主任范磊引《礼记》中“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一句话开场,他说,想要治理好自己家族的人,首先要自己加强修养。《论语》中关于修身的言论甚多,希望大家能把自己阅读到的以及在工作中经历的感悟交流交流。
支部副主任孙立卓首先从孔子的“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谈起,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他还说穆尼尔·纳素夫曾说过:“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对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观、消沉、焦躁、恼怒;他对自己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述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着动心、感佩、遵从,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所以我们对同事要宽容,工作中要肯担待,对学生要耐心,教育中善引导。
徐艳波老师听完孙老师发言后,感触很深,她说:“不迁怒,不贰过。”其实就是让人们,不要把怒气向他人发泄,不重犯过去犯过的错误。加拉西说过:“忿怒是片刻的疯狂,所以你应该控制你的感情,否则感情将控制你。”我们都知道一句话,“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是康德的名言。正如《论语》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远怨也。”就是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因为“宽则得众”。
廖志坚老师则从“修身”的最早源头及现实进行了思考,他说“修身”一说源自《道德经》,但无论哪个版本,《道德经》中的“道德”都和我们现在的“伦理道德”毫无关系,即其所论述的并非伦理学的题材书中所谓“修”的正确目的,就是指“善建”和“善抱”,所修者可以由己及身,普及天下,而其效果就是“德”。道家的“德”字原为“得”,即得之于己亦可以得之于人,因此这个“德”可以理解为“德行”,还可以更广义地理解为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本性或禀赋。
所以,“修身”的本来目的就是要朝着“善建”和“善抱”的方向努力。问题是“善建”和“善抱”究竟是指什么,这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也正是《老子》的魅力所在。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我认为“善建者”多半是领导者的目标,“善抱者”应该是建设者的目标;就仅个人而言,就是要求我们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善建者”和“善抱者”。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殷商春秋到秦皇汉武,从焚书坑儒到文化大革命,我们的破坏能力简直是星球之冠,而我们的创造能力(善建能力)却是一去不复返。其兴也叹,其亡也叹。如果真正有一个什么方法能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灵安静下来,去研读反思祖先的智慧和过失,那么,离修身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黄佳老师则从诚信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她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还有过这样的论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貘之邦,行矣。”说的是,言语要忠诚老实,行为忠厚恭敬,即使到了别的部族国家,也行得通。个人自身修养最根本的就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诚信结合。正如《诗经·大雅·抑》中所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只索求不奉献,是不会有良好人缘的,也不会交到真心的朋友。这正如《论语》所言:“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一个人连本身也不能端正,怎么能去端正别人?我们都知道,教师的神圣天职是教书育人,就说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同样,我们作为老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邓力老师接着聊起欧阳修曾说过:“君子的品德修养,内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外表要端正自己的仪容。”她说,遵守这一常情,才能被人看得起,所以做人做事要想被人看得起,自己做人做事就要有分量,做到为人方正,处事方正。
在主题活动中,每位成员用自己的理解,解读了《论语》修身,在教育岗位中,每位成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论语》修身。
最后范磊主任总结,他说:古人把修身养性看得很重,认为修身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菜根谭》里就指出:“德者,事业之基。德者,服人之本。”因此我们支部老师要具有谦虚宽容体谅等美德,要“善独居慎独,善群处行廉”,才能以德服人,德馨众服,因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