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孕育幸福的珍珠

来源于: 民进中山市委会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个谜,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答案。
  有人说它是一种感觉,当你嘴角微笑,心也在笑时,就是幸福。有人说它不取决于人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幸福到底关涉于谁呢?从政府到民众该通过什么途径提高幸福指数呢?
  幸福指数的提高乃至实现途径关乎两方面的情况。
  一方面是客观方面,即政府如何制定有效科学合理并符合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以便为政府绩效把脉。还涉及到这个指标体系将导引民众追求哪些方面的幸福,进而学会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并最终提高幸福能力。
  另一方面是主观方面,幸福是民众主观感受,对应五个客观因素所表现的满意度,包括工作满意度、收入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心情愉快度、身体健康度。
  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讲,幸福指数的实现、提高更多强调的是政府职能这一外在客观条件。最典型的就是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是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组成。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山”是中山市委制定的中山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明确了中山市“十二五”时期的主攻方向,政府扮演好为人民谋幸福的角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今后新的执政追求。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提出,中山要把转型升级的成效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幸福中山”目标,就是追求从小康社会向幸福社会的跨越。
  发展经济、关注民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幸福和美中山”的建设不能再继续依赖土地、廉价劳动力、环境等要素的传统发展模式,而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经济和民生可以同步发展,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的幸福才是目的。
  百姓是否幸福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在于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否受到政府重视。中山市政府在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准备大力完善普惠型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在例如教育、医疗、文化、健康等方面体现市政府执政理念,从而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这一体系体现了社会哺育幸福的“贝壳效应”:珍珠只能在贝壳里面形成,在外面是绝对不可能形成的。如果没有贝壳,就不可能有珍珠。只要贝壳健康,任何一个微小的萌动都可能变成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社会形态所造就的环境条件是人们不幸的根源。而社会要成为哺育普遍幸福的“贝壳”,必须适应民众的普遍需要,一切以人为本。这就是幸福的社会哺育机制。
  百姓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呢?幸福感是否仅仅取决于物质利益的增长呢?
  中山这几年生活水平提升了,一部分人的生活除了赚钱别无追求,将幸福的衡量标准单一化,以为金钱的无限增长才是幸福之源。是这样的吗?
  “伊斯特林悖论”指出:经济增长与快乐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马斯洛关于“基于金钱的不同质需要的弱通约、不通约性”原理说明,当人们的收入上升到基本需要满足这一层次以上的层次时,金钱很难通约其他层次的满足,公平与尊重、交往与友谊乃至自我实现对于幸福感的产生变得更加重要。在2008年剑桥大学发布的《欧洲社会调查报告》中也表明:金钱跟幸福快乐之间的关系并不大。许多中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主观幸福感在一定限度(如人均GDP5000美元)内与快乐增长还是正相关,超过一定限度以后,正相关性便显著减弱乃至快乐无增长、负增长。
  对此政府应该引导社会形成与价值多元化相对应的目标多元化、肯定模式多样化的社会价值体系。幸福作为主观感受,民众的幸福观也要由单一化追求变得多元化、多样化,比如快乐、知足、健康等都可以成为人生目标、人生范式,大多数人也就可以不必被钱所绑架并从心里解放自己,这有助于消除非理性思维,确立合理的幸福期望值,将以人的幸福为本落到实处。
  同时,人们的幸福感知力也要提升,要知道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应该克制,不能放纵。幸福的人,不一定没有欲望,而是能克制欲望。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修养品德的过程,犹如一粒沙粒在贝壳中孕育珍珠的过程。
  国内后现代心灵导师林仕锟曾经这样比喻过幸福:“幸福一直都在,如同道路一样,幸福不是终点站,幸福一直在路的两旁”。是啊!幸福本身就一直在我们生活之中,只是我们忽略了幸福的存在,只想着那个遥远的目标,于是把幸福遗忘在路的两旁。
 
发布日期:2011-12-29 民进中山学院支部 王春芳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主办: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