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两千多年来一直感染着华夏大地,史上文人、大家解读者无数,足见其中智慧之深邃,道用之广泛,育人、慧人之大用。今我辈甚为惭愧,多为草草知其大意,而不知其用;知其为国之瑰宝,却束之高阁,身边践行一、二者亦少矣。
孔子乃“万世师表”,而我现是近六十岁的退休教师,此前也甚少拜读过《论语》,更为惭愧。借民进中山市委会开展“明德修身 和谐共进”修身行动之一——同读《论语》的春风,让我有机会和勇气静心感悟和聆听“圣人”之语,很是感激。多日的感悟和聆听,彷如一缕仙气,荡涤我的心灵,知人生之奥妙和韵味。同读《论语》,感悟三处,冀以此求共同参悟和进步。
一、仁爱。“仁”是孔子为人、为学、为政、为事的核心,也是我们知道甚多者。《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终点是爱众,即天下之“民”。孔子所说的“爱人”充分尊重了人的本性,而不是空泛、虚空的,是在尊重自然伦理关系而传承的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大爱。
中山乃是博爱之城,生活在这样一座温馨城市,我们是幸运的,通过对《论语》“仁爱”思想的参悟,本人更坚定了我们的建设和谐、幸福中山的信念。无论是在日常工作还是在处理邻里关系中,我们应以一份爱心来看待和化解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将提升我们生活的品味和质量,也将为我们博爱之城添光彩。
二、待人如己。《论语》有一段近似白话的对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伏尔泰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称为“人类的法典”。这便是儒家的“恕道”,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应对社会公共生活,处理日常人事关系的基本原则,更是一门艺术。它意味着我们应以宽容、大度心态,来对待别人的过错。这样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改善我们的管理,促进社会进步及和谐共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说的宽容之道,一直是我们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常识,也希望它在未来能引领每一个人前行,引领我们这座城市前行。
三、修心。于丹老师在解读《论语》时曾提到君子的修心养性乃是为了让自己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读过《论语》后,对此我虽不敢苟同,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笃信儒家圣本不是都可以拥有济世安民,变天下无道为大道的能力和境界,多数人的生活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状态。由此《论语》给我们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扇门,这扇门是我们多数人的归宿,可通过敏学、好问、见贤思齐、每日三省吾身等来提升知识、智慧和修养,从而丰腴自己的人生,彰显人生的价值。《论语•为政》篇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过这段表述我们可以明了孔子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善美的心境。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生有起有落,作为我们老年人更应有平和、宁静的心态来看待时俗、世俗和自身角色的变迁,以博大的胸怀来品味生活,以宽广的视角来感悟人生,以一份爱心来开启新的生命和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