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是中国武术的一朵奇葩。《拳经》云:“吾国技击之学,发端于战国。昌明于唐宋,盛极于明清。”《小知录》记载,在明代有“侠拳之家十一”,“侠枪之家十七”。其拳有“赵家拳”、“南拳”、“钩挂拳”、“披挂拳”……可见,拳术在四百多年前已载入史册。
拳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流派,拳家常有“南派”、“北派”之说。长江以北多打北派——长拳。以腿上功夫见长。长江以南多打南派——南拳,以上肢动作较多,劲力突出见称。这就是“南拳北腿”一说的由来。
南派、北派源远流长,在技击方面各有千秋。以南拳为例,流行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江苏、浙江等省。湖南的南拳有“巫、洪、薛、岳”四大家;湖北有“洪、鱼、孙、孔、字”五大家;广西有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等;福建有五祖拳、白鹤拳、青龙拳和梅花桩。浙江有洪拳、黑虎拳、金刚拳、四大金刚拳;江西的虎拳、四川的余拳。我们广东有“洪、刘、蔡、李、莫”五大名家外,还有十三名拳。它们是:蔡李佛拳、侠家拳、龙形拳、白眉拳、咏春拳、南枝拳、儒拳、佛家拳、刁家教、朱家教、岳家教、昆仑拳及练手步拳等。
不论任何拳种,都离不开拳道,拳道就是搏击之道。
习拳不求实战,不明拳理,是练不出真功夫的,习拳不讲究功力是击不倒敌人,保护不了自己的。所以习拳必须:“明其道,求其神。”
拳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拳法的最高境界,要拳法自然,就要明拳理。也就是“明其道”。拳本无法,动则有法。动则变,变则活,变则灵,变则巧,变则空,就是拳法的精髓所在,则无招胜有招。
《拳经》云功夫全凭“身、心、眼”,这里面同样贯彻了“明其道、求其神”的意思。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判断敌情,伺机而动,这就是意由心生,意到气到的道理。
拳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长期练习,正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这就是练拳的方法。很多名家都是内外兼修的。易筋经就是功的最高境界。“以血肉之躯,而易为金石之体。”这就是上乘功法。现在很多人以为自己拜在名师门下,拳术套路流畅,表演起来顺眼,就觉得已得到拳术的真谛,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上乘功夫追求的是巧劲。就南拳而言,在动作上以快为主,着重贴身短打、左右攻防、攻守兼备,在套路上着重“手、眼、身、步”的运用,在技击上多用上下横截、前突后闪、连消带打,在遭受攻击时不作正面硬拼,而是迂回绕进,从侧面袭击,这就是“拳道”。《太极》的推手、《咏春》的粘手就包含了“进与退”、“攻与守”的道理。他们在过招中,动与静的运用也是非常讲究的。
我小时喜欢习武,从叔叔处习得入门功夫,到拜师学艺,师傅的第一句话就是“习武”要讲“武德”。就是“武以德为先”。学武必须注意修身养性,切忌“心浮气躁”、“浅衷狭量”。心浮气躁是习武者之大忌,要习武首先要练气,练气必须入静,气沉丹田。所以练习者必须精神集中,不开小差,要排除杂念,这中间就要“忍”。
时至今日,很多人在练拳,这是好事,一能继承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艺术,二能健身壮体,至于潜心研究拳法、拳术,这就另当别论。
希望习拳锻炼者,在运动中仔细推敲这种运动所包含的修身之道,我认为是大有益处的。
以上所述,虽乃一管之见,然其中折射出的道理,亦不乏可堪深思之处。就以拳道而言,它也是一种积累,要不间断地学习和修炼。时代在进步,拳法也在发展,不学习就会落伍,这就是:学无止境之意。作为练武者而言,一定要有好的修养,先师遗训:不可恃势凌人,更不可欺凌老弱妇孺。要讲信义。也就是要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此亦武德也。 须记:一山还有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谨慎,是习武者之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