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修 身——世界合格公民的需要

来源于: 民进中山市委会

 

修  身——世界合格公民的需要
 
 
王春芳
 
 
2012年12月28日
 
 
 
  几千年来儒家知识分子最高人生理想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当然不仅是“养生之法”,而是一种做人之道。认识人生,但却决不将人生看破。“善养浩然之气”才能“看山山静,看海海宽,看星辰心境清朗,看大树心地质朴”,“心底无私天地宽”。
  当今很有成就的大德高僧星云大师对人性的自在、心灵的动静、幸福的增进、生命的感悟也有许多论述,他谈到:一个人除了修身以外,还要修心,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用24个字重新诠释和概括了传统的智慧和理想,提出了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出高度概括。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优秀的道德观是共通不悖的,然而却更具有现代意义。它所提倡培养的人已经是现代意义的公民,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身从此谈起,即做新时代的公民。
  一、修身从家庭、学校开始,培养负责任的公民
  岳庆平先生在《中国的家与国》一书中谈到: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中国家庭集各种功能于一身:它既是娱乐单位(闲时家人相聚),又是教育单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又是法律单位( 家长握有处罚权),又是经济单位(共做共财、自给自足)又是道德单位(修身而齐家),又是政治单位(齐家而治国),又是宗教单位(祖先崇拜),又是心理单位(精神安慰),又是人格单位(父慈子孝、夫和妻柔之类) 。
  因而修身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更多地集中在人生德行的养成上。人不是一个先在的实体,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超越的过程。成就人性不是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的,必须从家庭开始不断学习,成人的现代公民意识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其次是学校教育。它是孩子们社会化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的学校常常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等同于公民教育,而且意识形态的内容较多,公共精神的建构以及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不足。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普及的教育如做人、规范举手投足以及基本道德却涉及得很少,相反却被灌输大量的大“道理”,到了大学,却在教育不要随地吐痰。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孩子过早失去了率真,而且过早地使他们学会了逢迎、见风使舵。他们成年后,也未必懂得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懂得和遵守的“规矩”,又谈何会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负责?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老子《道德经》中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是说修炼到一人身上,德表现出来的是纯真;修炼到一家,德表现出来的是富余;修炼到一乡,德表现出来的是邻里相处和睦久远;修炼到一国,德表现出来的是丰饶;修炼到整个天下,德表现出来的则是自由平等。
  我们的教育如果不从孩子的基本道德养成开始,空说多大的道理都是空中楼阁、培养不出新时代的公民。如果主流社会阶层的国民多是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那我们的社会不可能和谐,也不可能“向善”。
  今年12月7日,北京一名骑车人遭遇车祸,救护车鸣笛,却鲜有车为其让道。这已经不仅仅是道路拥堵的问题了,对此,有法律学者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有法不依或者执法不严问题,关键还是主动避让的意识和观念问题。越在拥堵时,这种主动避让的观念越重要。为应急车辆让路是道路交通法的基本要求,靠的是守法意识,这是全民法律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公民意识的体现。
  修身,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应是一种时时处处可为的事,在家,先从基本道德开始;开车出门,先从会车时关掉远光灯开始。修身,是一种终身的修炼,始于个体出生直至生命终结。
  二、重构信仰体系,建立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和预期
  信仰作为人的最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它是关于人性善恶、道德判断和意志的一种原动力。人是精神性与生物性的统一体,一旦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失衡,就会产生人性的扭曲以及信仰危机。信仰真空或断裂所产生的信仰危机是目前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以主流的价值观念形成共识的信仰体系,在我们的物质世界急速飞奔时让我们的灵魂长住心中。
  一个有灵魂的人,才可将公共精神植入内心,才会遵循由人们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支撑起来的维护社会正义的理念和规则,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谈吐优雅、尊重他人、自我克制等公民气质;表现在参与公共生活中,就是正义、敬业、诚信、友善,理性参与等公民德性;表现在独立人格方面,就是自主意志、勇于担当等公民态度。这是公民普遍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它承认他人具有和自己同等的尊严,如相互合作、彼此信任、有节制地干预他人不良行为等。这不仅使人获得精神的内在利益,而且能够克服我们生活所遭遇的诱惑和涣散,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使人在对善的价值的追求和实践中重构信仰。
  三、明确公民精神,实践公民内涵,达成修身目的
  公民精神是“孕育于公民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括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
  明确并实践公民精神,要形成批判精神,不仅对自己的定势思维提出质疑,同时也不忘信任他者;学会换位思考与移情,站在他者的立场宽容异己,在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彼此尊重,达成妥协;养成合作精神,学会倾听不同社会成员的诉求表达,主动寻找平衡点进行理性对话。之所以提出实践公民精神,是因为现实中国众声喧哗的多,侧耳倾听理性思辨的却不多。修身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起码不至于在网上谩骂以致网下约架。
  各民主党派实践公民精神,理性参政议政适逢其时。2012年年末,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走访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并座谈。本次走访显示中共中央对多党合作事业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强调“中共中央将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定不移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总书记的走访和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将继续向前发展,也为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舞台。相信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步伐会越来越快。
  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向修身的最高目标——公民意识的形成迈进,这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融入国际社会,成为21世纪世界合格公民的需要。
 
(作者系民进中山学院支部宣传委员)
 
发布日期:2013-01-06 民进中山学院支部宣传委员 王春芳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主办: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