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敬”字解读传统与现代的治国精神
徐艳波
(2013年12月)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奥的治国思想,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将从《论语》中的“敬”出发,深入探讨“敬”字中敬己、敬人、敬事的含义,联系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谈谈当前急需解决的价值观念塑造问题。
“敬”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做人规范。在《论语》中,一共提到“敬”字21次。其中一次是作为人名,即孟敬子。其他20次,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敬”字的含义。肖连奇在其论述《论语》的文章中提到:《论语》中的“敬”具有多重意蕴:对超自然之域(神圣性存在)的敬畏、对外在必然的尊重、对他人(个体性)的敬重、对工作与生活的严肃认真,以及对自我修养的谨慎严格等。 本文将着重探讨后四个方面对当前的借鉴意义。
一、从个体来看,“敬”是内在情感、心理上的真诚敬重。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可见孔子认为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提升自己的品行,就有安人、安百姓、安天下的可能。儒家是内圣外王之学,讲求修身是根本。大学开篇即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传承两千年的儒家文化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对自己三省其身,不断提升自己的性德,成就自己的完美人格。以敬修己,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家人、友朋和国人;才能不陷入名、利、情、色等等的贪欲之中;才能高扬人性的光芒,提升人的境界和灵性。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是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当前,不仅一些党员干部丧失党性原则、特权思想、道德低下、权力观扭曲等现象,而且有学者认为整个社会也出现了溃败的现象,并且这种社会溃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利益集团的无所顾忌,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侵蚀;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比较普遍;社会的信息系统高度失真等等。所以,群众路线教育不仅要深入党员干部心中,更要深入到市民百姓心中,要建设和谐世界要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
二、从人与人之间关系来看,“敬”表现为主体之间人格、尊严上的互重、互敬。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不仅是父子、朋友、上下级(君臣)等之间的多重关系中表现的尊重与恭敬,也可以延展为对民众的礼敬。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執政者如能在面對民眾時端莊嚴肅,則能使人民敬重;執政者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對兒孫慈愛,則人民就會對他盡忠;舉用賢能的人則能教導那些才能不足的人,使他們相互勉勵向善。)
“敬”贯注孝亲、行事、人际交往、治理国家等等各个方面。党员干部如果以恭敬之心对待上访民众、对待拆迁百姓,能够真正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不会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各行各业的人们若真能以此心对待他人,就不会有医患冲突,不会有有害食品,不会产生所谓的群体性事件。
三、以“事”而观,“敬”既与生活有关,关涉行为主体接纳、投身现实的态度,严肃、认真对待手头上的每一件事,同时“敬”亦关乎事自身的特殊性,隐含着对事的具体性、差异性的尊重、关注。
敬与“诚”相关,“敬”即严肃、认真行事,现实性地造就于己、成就于人,体现了主体活动的现实价值。在此意义上,“敬”是完善自我德性、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体。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评论子产:“合君子之道有四啊:他自己行为啊谦恭,他服侍国君啊礼敬,他养育人民啊仁惠,他使用民力啊合道义。” 樊迟问怎样做才算仁。孔子说:“在家独处时望重恭敬,办事时严肃认真,对待他人忠心诚实,即使到了夷狄地区,这三种品质也不能丢弃啊。”)
事无大小皆需敬,“敬”字将事从功利性的大小更多的引向态度的谨严、认真,并且贯穿行事的始终,成为普遍性的品格。同时,又能因事不同而尽事之宜。宜者,义也,合乎道义,合乎事务的规律。敬事凸显的是主体对生活、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包括政事)的认真、谨严、不怠慢、不冷漠、不放纵,而是积极投身现实生活之中,并持有恒定的意志力,使事更好,使自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才学。
我们都应该经常以此自省:在工作中是否尽忠职守?在面对自然灾害、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在处理社会矛盾方面是否能有一个“敬事”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一个恭敬之心面对我们的工作、面对民众、面对我们的自然环境。而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如果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守住本分、恪尽职守,都能敬事而信,构建和谐社会将指日可待。
所以,“敬”不止是一种敬意和尊敬,更主要更根本的是指人的“自性的庄严”,是合乎人类本性的一种庄严诚敬,是人的尊严的不可侵犯性。孔子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也。”是当代社会最缺少的人的“自性的庄严”。
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也是我们各民主党派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实现,不仅仅建立在共产党党员干部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之中,也建立在每个国民的修身正己、敬事而信的基础之上。只有全民树立起修明德、修仁爱,见贤思齐,不断自省,不断完善自我德性,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建立起孟子所谓“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精神,才能成为独立个体,才能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民进侨中支部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