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讲堂 >> 正文


科学把握中国模式

来源于:2010年第10期《中国政协》         

  我们应理性看待“中国模式”,特别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既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内外热议的一个话题。但是,关于“中国模式”是否已经成熟,其具体内涵又当如何把握,理论界尚存在诸多争议。

   科学把握“中国模式”,应当充分认识到: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式;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它是发展中大国的发展模式。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的不懈探索,“中国模式”目前已经基本成熟,无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我国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

   在经济建设上,“中国模式”主要体现为“四主型制度”。一是公有主体型的多种产权制度,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二是劳动主体型的多种要素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并重的制度。三是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即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廉洁、民主、高效的基础上发挥国家调节的主导作用。四是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即处理好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同发展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效利用本国资本的关系,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在政治建设上,“中国模式”主要体现为“三者统一、四层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模式”在政治上的本质体现。

   在文化建设上,“中国模式”主要体现为“一个体系、两个主体”。在根本要求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具体举措上,坚持“六个一手”: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手 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一基础上,文化建设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两主体格局。

   在社会建设上,“中国模式”体现为“一个格局、一个网络、四个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取得积极进展。首先,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健全。其次,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建立了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当然,不可否认,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不少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我们尤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众多而复杂。从国际上看,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与个别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利益冲突,甚至引起一些国家的恐慌,近年来趋于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就是明证。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中国模式”,特别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既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发布日期:2011-01-05 程恩富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主办: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