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思想教育>> 参政党理论研究>>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 >> 正文
历史的评价 现实的反思

2011-09-16  来源:民进中山市委会  【收藏本文】 浏览 6036
 
  一、革命成败论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人或许感到奇怪,既然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当然就是成功。但这一说法也有歧义,一些历史人物、事件之所以能被后人、后世永久纪念,则其一定存在某种永恒的价值、影响,那样的无论事件的结局当时怎样,都是一种成就与成功,这也是文天祥及名垂青史的原因,但其领导的抵抗运动当时的结局却是失败。我所谓的成功,就是指辛亥革命当时的结局。
  这种意义上的成败,争论又由来已久,可怕还将一直延续。完全成功、彻底成功的观点似乎未见,“根本失败”的观点今年有所抬头,一些学者就从假设出发,构想另外的结局,比如君主立宪、比如毫不妥协,可能给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带来的更佳前景,得出“基本失败”的结论。但更多的还是有成有败,失败更多的“基本失败”论。另一位世纪伟人毛泽东的评价就也许比较典型、权威。他曾数度评价辛亥革命及孙中山,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1939年5月4日,在《青年运动的方向》讲演中,他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1942年3月,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再次重申了上述观点:“我们写历史时常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其实并不能说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1954年9月,在审阅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指出“辛亥革命,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纲领,没有广泛地发动和组织可以依靠的人民大众的力量,因此他们不能取得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彻底胜利。这次革命终于失败了”。当然,不过结论还是倾向于失败,这在《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的讲话中,说的更为明确、直接:“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佐证之一就是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自我批评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而孙中山本人也曾告诫同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一个世纪过去国人仍然在纪念的真是一场基本失败的革命吗?感情上实在难以接受,那么理性呢?要求我们历史地评价历史的事件与人物。本人以为,辛亥革命尽管留下诸多遗憾,但总体而言是胜利、成功的。因为它是一场计划外、体制内的革命。完成了当时条件下所能完成的阶段目标和基本使命。这首先是以赶走了一个皇帝、剪掉一条辫子为直觉形式,结束了封建帝制,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在两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对传统思想作了根本性的颠覆。一是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二是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促进了人们民主意识的极大提高,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因此促进了人们在道德观念、社会风俗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此外,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至于说给袁世凯让位,让革命成果落入贼人之手,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体现出资产民主革命的妥协性、软弱性。应该必须历史看待。我同意一些学者的观点,辛亥革命是谈出来的,而不是打出来。所以要谈,确实是因为革命党(资产阶级)太孱弱,以武昌首义为发动的辛亥革命本是一场计划外革命,革命党自己当时没有真正意义的武装力量,也不可能等到有足够强大的武装力量再去利用这一偶发的机遇,当然只能依靠清政府中反叛的地方武装,而这些可以依靠的地方武装对清政府的中央军也并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这些就是历史的真实,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如果真要攻占武昌,武昌的革命军根本坚守不了一个星期,和谈不仅可以避免无辜百姓的生灵涂炭,也可以达成结束帝制的革命目标,难道不是明智的选择、道德的选择吗。至于总统谁做,更多属于个人得失,本非革命初衷。当然,事实是袁世凯后来称帝了,断送了共和,但这时后话,他的承诺是拥护共和,当的也是民国总统,有什么理由不让呢。不让只能将他推向清皇朝,与革命党殊死作战,谁能说得清革命何时可以成功?而袁世凯的皇帝也不过当了83天,北洋军阀的割据12年,虽有战乱,也不可简单斥为倒退,认为比清朝还不如,其发展民族经济和教育,实行舆论自由,在全国建立起自治化的统治等,都应该看成是民国精神的延续与发扬。所以,我们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妥协并非坏事,中国的很多悲剧、灾难因为毫不妥协。天无二日,山无二虎,在革命、为民的幌子下,争一己之私结果是百姓遭殃。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满清的皇室贵族不那么极度自私于自己的既得利益,及时妥协,拿出改诚意,切实改革,立宪取代革命也未可知,如此,近日的中国又会怎样?遗憾的是历史无法假设,存在才是合理。既然,为什么要苛求历史呢。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失败,二是胜利。
  二、现实价值论。
  那么,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有和意义,又该如何纪念?
  我觉得,应该结合我们时代的特征,现实的使命,这就是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以及事件发生因由的这段历史的研究分析中,生发启迪,感悟道理,更好地尽忠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的感悟是:
  1.革命是不得已的选择。
  曾几何时,“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是流行口号,评价历史也以革命为最好层次、最好方式,否则就被斥为妥协、软弱、局限性。但是历史的真实是革命作为“暴力、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只占极少的份额。更多的是改良与改革。在建立所谓新世界的美好动机驱动下的革命破坏性也是巨大的,因此真正有远见、对历史、人民负责的政治领袖是总是极其慎用,尽力避免。孙中山本人也说革命是不得已的手段。今天,我们提出包容式发展、建设和谐、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在价值观上已经不再一味鼓吹革命,至少作为至少作为执政者是不愿意。但是,避免革命,就得搞好改良与改革,速度、力度很讲度,太慢、太轻,就跑不过革命。今天,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只够的智慧与勇气。
  2.改革成败除了理论科学尚需精细设计。纵观晚清、民国的许多改革,理论十分正确,最终却是失败告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失之粗疏,缺乏精细的设计与到位的执行。比如导致武昌首义的保路运动,直接导火线是铁路国有化。其实,铁路国有化的理由很充分,但付诸实践就有很多东西要想周全、诸如时机、步骤、进度、特别是宣传、舆论。正是因为盛宣怀的粗疏与刚愎,好的初衷走向愿望的反面。今天的改革也一样,要讲政策配套,比如拆迁、城镇化等。读党代会、人大会等报告,无不令人振奋,充满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描绘了无比美好的愿景,但兑现多少、到位多少、走样多少?
  3.民主是富强的不由之路。
  民主是当年革命党人的价值追求,也是号召的旗帜。共和也好、立宪也罢。无论是人民富裕、幸福,还是民族繁荣富强,民主既是手段,更是目的,都是不可或缺,而且力求充分的。他是智慧、动力、也是终极追求。但是,很遗憾,当权者总是不放心民主,以民智未开、公民素质不够为由,尽量限制、消减、压缩。比较晚清、民国(特别是北洋政府),在言论、结社、党禁、选举、参议等方面,很难说进还是退。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信访,不少地方对付信访的手段极其暴戾,有些几乎就是法西斯行为,不但剥夺言论自由、甚至剥夺人身自由,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进京上访人数作为政绩考核的压力。当今中国大陆所以陷入“维而不稳”的怪圈,关键就在于离开维权去维稳。
  如果人民群基本合法权益都得不到维护,稳定大局从何维护?民主绝对不能仅仅作为实现国家、民族抑或阶层利益、目的的手段,必须作为现代社会合理存在的公平、正义,一牺牲个体正当权益所实现的任何所谓发展与进步都是不道义的,也绝不会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民进中山市委会委员 徐杰 打印】【关闭

 

凝心聚力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
凝心聚力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
民进医卫支部举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
民进医卫支部举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
民进实中支部为“高品质典范”学校建设支招
民进实中支部为“高品质典范”学校建设支招
 


本网站于2011年1月16日正式开通
Copyright 2010 www.gdzs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0233946号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2517号 本站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