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思想教育>> 理论园地 >> 正文
论统一战线与“四个全面”的关系

2015-07-03  来源:民进中央网  【收藏本文】 浏览 14405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随后,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讨论会、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四个全面”。“四个全面”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宏大的全局性、科学的系统性和创新的协同性。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有明确的内容和时间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障,共同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统一战线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统一战线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5年2月,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强调:“统一战线有自己的优势,应该也完全能够为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出贡献。”[1]厘清两者的关系有利于统一战线更好地服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一、统一战线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一)统一战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受益者

  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奋斗目标。其成果必将惠及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统一战线作为凝心聚力的重要机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既顺应了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中,无论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还是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无论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还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都充分体现了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作为人民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受益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党对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关怀。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统一战线提供力量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而且需要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同的共同奋斗。统一战线作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意义更加凸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构建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统一战线聚集了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和各领域的大量人才。无论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还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无论是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还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无论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还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需要统一战线各方面人才的广泛参与和全情投入。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广大成员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二、统一战线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一)统一战线要服务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把党内外海内外各族各界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2]。统一战线作为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要服务全面深化改革。统一战线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独特优势。统一战线应立足自身优势,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作用,能够积极协调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各种复杂利益关系,有效化解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复杂矛盾,营造宽松稳定、顺畅和谐的改革环境。统一战线通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履行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能够进一步扩大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有序政治参与,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政治动力。通过统一战线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党和国家有关部门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情况。

  (二)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统一战线事业推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深刻表明了当前所进行的改革的特殊性质和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知识、技术、劳动、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真正使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惠及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统一战线。只有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才能切实形成改革合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巩固好、发展好统一战线,必须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需要在各层次各领域扩大统一战线的有序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三、统一战线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

  (一)统一战线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离不开统一战线的有力支持。统一战线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服务全面依法治国。统一战线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强化法治的基础。统一战线的广大成员中有很多是中高级知识分子和有专长的专家学者,能够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强人民法治观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要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推进统战工作的法治化

  统一战线要深刻把握依法治国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法治理念和统战理念、法治方式和统战方式相结合,既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又推进统战工作的法治化。统战工作应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之中,不断提高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依法治国可以为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领导保障、权威保障和环境保障。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统一战线的根本特点。保障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需要运用法治思维、采取法治方式、采用法治手段。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领导地位,对统一战线的稳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必须依靠法治。统一战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色,同样需要法律权威保障。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3]。只有拥有法治支持和保障,统一战线才能拥有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实现顺畅发展。

  四、统一战线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

  (一)统一战线有助于实现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贯穿着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题。全面才能从严,从严更要全面。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包含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内容全囊括,涵盖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不仅涉及各级党组织,而且涉及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三是全程不松懈,要求通过各种方式使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统一战线能够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一,统一战线能够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统一战线能畅通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的渠道,增强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协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其二,统一战线能够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把政党协商列在7种协商渠道之首,强调政党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源头和基础。

  (二)要以全面从严治党精神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全面从严治党同样适用于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应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民主党派才能更好履行使命、发挥功能。要全面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只有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才能更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能使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郭志云 打印】【关闭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三分片赴南区街道、沙溪镇学习调研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三分片赴南区街道、沙溪镇学习调研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二分片举办AI技术应用学习分享会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二分片举办AI技术应用学习分享会
 


本网站于2011年1月16日正式开通
Copyright 2010 www.gdzs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0233946号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2517号 本站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