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别号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我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革命先行者。1905年创建同盟会,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他领导的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伟大斗争,在历史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孙中山一生好学不倦,知识渊博,“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他没有时间和精力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但由于他学养深厚,,因而,他的不少革命论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此外,他的诗词、书法都广为人知,他甚至还设计了两枚辛亥革命纪念邮票。
一
作为职业革命家、开国领袖,孙中山不以诗名,亦不刻意为诗,平生所作诗词,存世者不多,但已大略见出其精神境界和艺术品位。
1899年秋,孙中山作七言绝句《咏志》:“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曾用作革命组织的动员口号和联络语,又称革命歌、起义歌。全诗多用口语,浅显易懂,极具鼓动性。孙中山以“红羊”谐音太平天国领袖“洪”“杨”,宣称革命的时机就要到来了,满清的劫运就要到来了。孙中山曾说:“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我是第二。”
1907年3月4日,孙中山被日本当局驱逐出境前,会晤唐群英,赠五言绝句一首作别:“此去浪滔天,应知身在船。若还潇湘日,为我问陈癫。”前两句抒写有国难投的悲愤,后两句嘱托革命工作。
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临战场,向清军开炮。失利后率军退入安南(今越南),在马背上吟成了一首七绝:“咸来意气不论功,魂梦忽惊征马中。漠漠东南云万叠,铁鞭叱咤厉天风。”其字里行间,洋溢着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1918年5月20日,因不满桂系军阀的排挤,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数日后,自广州往梅县,住松口铜琶村谢逸桥家,读其诗词集有感,遂填《虞美人;为谢逸桥诗钞题词》:“吉光片羽珍同璧,潇洒追秦七。好诗读到谢先生,另有一番天籁任纵横。五陵待客赊豪兴,挥金为革命。凭君纽带作桥梁,输送侨胞热血慨而慷。”此词,盛赞谢逸桥的诗歌品质和他对革命的无私支持。
1920年10月,曾在护国军韶关之役中以神奇炮火扭转战局,后升任滇军第六旅旅长的鲁子材(字梓楠)牺牲于重庆,孙中山题挽诗以表彰英烈,其《鲁旅长梓楠像赞》云:“智战岭海,夙耳英声。桓桓心杰,卜为国祯。转斗入蜀,戈返阳精。沙场洒血,锦水鸣鸣。缅兹遗像,宜炳丹青。”并题书挽联:“为国惜英忠捣龙事远烝民苦,瓣香嗟万里化鹤魂归蜀道难。”
1924年3月,孙中山任命陈树人为广东政务厅厅长,作此诗相赠。“史臣重朱家,君乃隐于酒。时事尚纵横,雄心宁复有?”这首《赠陈树人》系孙中山晚年作品。前两句以史学家司马迁所推重的侠士朱家相比,赞扬陈树人的侠义精神及名士风范,后两句勉励其重抖精神,再建功勋。
另外,孙中山一生还留下四五十副对联,其中亦不乏佳作,可印证其诗品。如《题鼎湖庙联》:“尘事未除人自苦;江山无恙我重游。”隐寓其革命意志。《题上海香山路居室》:“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颇负党人豪情。还有,当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汉口,欲见洋务派领袖张之洞,便递上名帖:“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不屑,在帖子背后书以“持三寸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让通报者退还,孙中山随即对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敬服,下令开中门迎客。
二
孙中山的文学创作,除少量诗歌外,主要是散文。而他散文作品的形式又多为政论、时评、演讲辞、序跋、书信、祭文之类。从他的那些广为流传,为人称道的优秀散文作品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从作品写作或发表的时间看,多在革命的重要关头,对革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致黄兴书》一文,写于1915年3月。其时,由于资产阶级二次革命的失败,革命党人怀着沉痛的心情,纷纷避难日本东京。而黄兴由于情绪低落在对再举义旗的策略和路线问题上与孙中山之间产生了分歧,加之革命党人陈其美指责黄兴不服从孙中山的指挥,于是黄兴在1913年底气愤地只身离日赴美,有如离群伤雁飘零海外,生活在“午夜彷徨,不知所措“(黄兴自述语)的痛苦之中。孙中山曾两次致电黄兴,陈述自己对讨袁斗争的意见,均不见黄兴回复。为了鼓舞革命党人的斗志,统一全党意志,将革命进行到底,孙中山于是又写了这封言辞恳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信,客观地分析了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批评了黄兴在革命关键时刻“徘徊”、“观望”、“缓进”的态度,鼓励黄兴和同仁们“同心一致,乘机以起”,继续斗争。又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写于1921年12月初。尽管当时倒行逆施的袁世凯已经死去,但封建势力及其代表封建军阀,没有一天停止过你争我夺的战争,资产阶级的政权也处于摇摇欲坠之中。1921年4月下旬,非常国会推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8月,非常国会又通过了讨伐徐世昌的决议。12月4日,孙中山抵达广西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立即成立北伐大本营,誓师北伐。正值此兴师讨贼,戎马倥偬之际,为黄冈七十二烈士作传的邹鲁前来求序于孙中山,孙中山于是挥笔写下了这篇情词具佳的序言,而事实上,在当时这篇序言已成为一篇战斗檄文。其它如《祭黄花冈七十二烈士文》、《〈民报〉发刊辞》等篇,无不如此。
其次,从作品的内容看,表现出孙中山坚定的革命意志、广阔的革命胸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海外,用欺诈的手段同革命派争夺群众,主张“君民共主”、“满汉不分”,认为当时中国只能实行君主立宪,而不能实行民主革命,反对革命,倡言保皇。1904年孙中山赶赴美国,领导了对改良派的论战,并先后写了《敬告同乡书》、《驳保皇派》、《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等重要时论和文章,向保皇党展开了猛烈攻击,洋溢着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孙中山主张人要有坚定的意志和献身精神,《在桂林对滇粤军的演说》一文中,他激励人们学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的志气,树立新的道德观念,“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来服务”,并指出:“若因革命而死,因改造世界而死,则为死重于泰山,其价值乃无量之价值。”孙中山不仅是言者,而且也是行者,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用行动实践了他的价值观。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生命弥留之际写下的《家事遗嘱》,虽只有54个字,却简短明了,情深意切,且字里行间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先行者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和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从孙中山的著作看,尽管其中有些充溢着迷茫痛苦,有些又表现出“少女般天真”(列宁语),但绝大多数是表现他执着追求光明,愈挫愈奋斗的刚毅和韧性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感人篇章。从中可以看到一位伟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其三,从作品的表现手法看,通常是将记叙、议论、说理、抒情有机结合,熔为一炉。如《致黄兴书》一文,作者在多方面冷静、客观地分析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过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不容置疑的事实,指出黄兴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的缺点,使人心悦诚服。随即作者回顾东渡日本后,孙、黄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责备黄兴不该在前进的途中抛弃自己的志愿,中途而废,既表示了对同志前途的忧虑,又流露出对友谊的怀念。最后满怀激情,高度赞扬了黄兴亲自领导的几次革命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那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慨和为推翻清朝政府所作的不懈斗争的功绩是长存的,鼓励黄兴重新鼓起勇气,与战友们齐心奋战,实现自己奋斗多年的理想。全文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中有情,寓情于理,明理于情,情理交融,使文章跌宕起伏,读来令人感奋不已。又如《祭黄花冈七十二烈士文》等诸篇,无不如此。
其四,就作品的修辞方式来说,多采用灵活多变的句式,骈散结合,抑扬顿挫,音韵和节奏感受鲜明,加上磅礴的气势,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如《祭黄花冈七十二烈士文》,全篇基本上采用的是骈体四六句的形式,句式整齐,对偶工整,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但又能不受拘束,根据其行文需要,或骈或散,骈散并用,尽意铺排。真可谓慷慨激昂,气贯长虹,掷地有声,动人心魂。再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致黄兴书》等诸篇,调动多种修辞方法,或四或六句,或排偶,或对仗,或长句短句相间,错落有序,显示出其气吞山河之势。
其五,就作品的布局谋篇而言,皆立论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如《〈民报〉发刊词》一文,孙中山为了统一革命党内的思想舆论工作,在批评当时革命舆论工作中存在的两个主要弊病(即空言无实和缺乏定见)的同时,将同盟会的十六字革命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并从国外到国内,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到国内残酷的阶级压迫,以及欧美社会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多方面、多角度地论述了在中国实行“三民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论说透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逻辑性。再如他所写的政论和时评,亦无不如此,表现了他敏捷的思辩能力。
1896年孙中山流亡英国时曾遭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阴谋绑架,险遭杀害;后经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先生等人的全力营救,终于脱险获得释放。孙中山获释后即写了一篇蒙难经历的自述,这就是当时闻名国际政坛的《伦敦蒙难记》。这部纪实散文著作,曾轰动欧美,威慑清廷,为辛亥革命埋下了海外第一颗火种。
三
孙中山生前留下的大量墨宝,不仅是珍贵的革命史料,也是难得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案头小牍或辟窠巨构,所书皆开阔雄浑、朗健清逸,字字独立却气脉浑整。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一种正大、沉毅、豪迈的阳刚精神和恢弘独特的美感,在雍和中透着高雅不俗,体现了孙中山的伟人气魄和不朽精神。
孙中山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不仅仅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的行书作品。从字法字构看,颜字的宽博与厚重仍依稀可见,但已作为一种风格转换在作品中被“神化”,融化成一种精神或者说是境界。而魏碑的雄强也在作品中被淡化,潜移默化中服从于行书作品的整体风格。从作品的风格看,儒雅风流,清新自然,更透出了“文化”意义上的审美意蕴。
他一惯喜欢写的是“天下为公”、“博爱”等有革命战斗性的词句,赠予他人,希望与其同勉。此类作品,浓墨重笔,有风樯阵马之势,展现孙中山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反映出先生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
在孙中山与宋庆龄面临第一次生死离别,返回上海后,孙中山为宋庆龄题写了“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的联句,韵味绵长的笔墨,展现出他们之间精诚无间的情感。
中山先生是一位革命的实践者,不可能临池学书般地只专心于书法。他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纯粹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是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与伟大理想自成一体,“字如其人”在孙中山先生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四
孙中山先生还是“世界上第一位亲自设计过邮票的国家元首”。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先生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即政府决定发行纪念辛亥革命的“中华民国”邮票两种。孙中山很重视此事,亲自动手设计纪念邮票。
这两枚由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的辛亥革命纪念邮票:第一枚为正方形、翠绿色的纪念邮票,主图为孙中山总统人头像,像的上方有“中华民国元年”文字,像的下方是“Republique Chinois”(中华民国)的法文(法文是万国邮联约定的公用文种),像的左右两侧是“光复纪念”四字,面值叁分;第二枚为正方形、褚石色的普通邮票,主图为飞机图,图的上方有“中华民国邮政”文字,图的下方是“Republique Chinois”(中华民国)的法文,面值伍角。据记载,总统像纪念票和飞机图普通票,当时都有试制样票。样票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的,采用凹版母模直接印在道林纸上,不打齿孔,四周留有较宽的白边。
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的辛亥革命纪念邮票为什么要以“飞机”作为第二枚邮票的主图?其实这正反映了他的科学救国思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努力筹划建国方略,向往振兴实业和发展科学。孙中山把象征科学文明的飞机图印在邮票上,使这个新事物能为民众所知,从而激励人民掌握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
*** ***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山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孙中山先生的这首诗祭奠和追思的是萍浏醴起义烈士刘道一。今天,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重读它,更让我们对所有为辛亥革命做出贡献的先人产生崇敬和怀念之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已彪炳史册,长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他在艺术实践中表现出的卓越才华和革命激情也将令后人永远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