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加强中山区域文化建设的提案
|
|
2004-05-20 来源:中山市在线建议提案在线 【收藏本文】 浏览 3248 次 |
|
|
案 号 |
20040016 |
案 由 |
关于加强中山区域文化建设的提案 |
提出人 |
民进中山市委会 |
详 细 内 容 |
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单章作了专门详细的论述,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十六大后明确提出了广东省要建设“文化大省”的新目标,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在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文化”所占的重要地位。中山市委、市政府也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由此提出了重视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市”的口号。民进中山市委会为配合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强市”的建设,认真组织学习,深入领会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视察工作时对广东今后的发展所作的四点指示,进一步增强了“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年初的计划中就拟定了“中山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作为2003年度参政议政的重点调研课题,旨在通过这个课题的调研,找出合符中山发展实际的思路,为中山市“三个文明”建设、“三个率先”发展,早日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市献言献策。 为此,民进中山市委会组成了由姚本棠主委为组长,陈玉琼副主委为副组长的调研组,带领委员和有关支部的同志,分别深入到古镇、小榄、沙溪、三乡、神湾、港口等进行调研。通过与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召开企业界、文化界代表座谈会,参观部分厂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使我们深有感触,引发深思。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经济较发达的镇区有着如下的一些共同点: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镇镇由一个小镇一跃成为“中国灯饰之都”,沙溪镇成为“中国休闲服装镇”、“国家经济综合示范镇”、“广东省专业技术创新示范镇”,小榄镇被命名为“中国五金产业制品基地”、“中国电子音响产业基地”,还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和“中国民间(书画)艺术之乡”的称号。获得这样的殊荣不是偶然的。除有各级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和发挥地沿优势外,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小榄素有“菊城”之称,小榄人种植菊花,研习菊艺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成为小榄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小榄的菊花会更是闻名海内外,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菊花欣赏会,这样的菊花欣赏会还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常综合了诗、书、画以及曲艺、舞蹈艺术等文化内涵,大大地提升了小榄的“菊城”形象,小榄重视文化、教育有着很长远的历史,书香门第、文人墨客,政界、商界和文教界出了不少名人,这些优良的乡土人文环境,影响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沙溪人喜爱舞龙、凤、狮、鹤(都是由他们自己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每逢喜庆日子,他们总是有组织地在大街小巷尽情欢乐舞动。这是沙溪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沙溪人从他们祖先迁徙到中山,就把他们的乡土文化带到中山落户。沙溪人团结友爱,崇尚教育、文化的精神悠来以久。开放改革前,教师队伍中约有50%是沙溪人。侨居海外及港澳的沙溪人人数众多,接触外界广泛,形成了既开放又独特的沙溪乡土文化的特色。最早定居三乡的,多为退隐的官宦之家和商贾,把崇尚文化教育的传统带到三乡,三乡人有拜“文昌阁”的习惯,就是一个明证。三乡桂山书院有二百多年历史,出了不少名人,郑观应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解放前三乡的商业活动十分兴旺,有“小澳门”之称。古镇人构成较为多元化,因而也为当地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结构。这种多元文化结构使古镇、海洲、曹步人形成了海纳百川、相互提携的人文精神,尤以海洲片为最。历史上经商者,长途贩运者众多,海洲在解放前有“小广州”之称。开放改革前,古镇镇的供销队伍走遍全国。 这些区域的乡土人文文化的积淀,使这些地区的人民文化素质较高,市场经济意识较强。开放改革以来,他们凭借高灵敏的文化触觉接受新鲜事物,洞察经济发展的先机,准确地把握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强项,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 二、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加重视文化的发展 富裕起来的小榄人、古镇人、沙溪人、三乡人更重视文化的发展。他们从经济发展中深深地认识到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引进人才是快捷妥当、行之有效的途径。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内地经济的腾飞,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引进人才的层次、数量日益受到制约。培养本土化人才,提高本地人口素质,成为本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这四个镇有着如下的共同点: 1、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财政支出向教育倾斜。 投入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镇 教育经费(万元) 教育经费(万元) 教育经费(万元) 古镇 1181 1657 2950.63 沙溪 1366 2098 3400 三乡 1352.6 1818.4 2581 小榄 3205 4925 5536
投入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镇 占本地财政(%) 占本地财政(%) 占本地财政(%) 古镇 33 31 45 沙溪 9.1 15.5 25.2 三乡 34.8 33.1 31.9 小榄 28.4 33.3 35.6 他们在近年来,改造了薄弱学校,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最近在创建教育强镇活动中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古镇镇和小榄镇分别接受了省评估组的验收,均以高分数成为教育强镇。 2、重视文化事业的投入。 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递增。 投入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镇 文化经费(万元) 文化经费(万元) 文化经费(万元) 古镇 51.41 62.07 81 沙溪 17 18 21 三乡 54 82.5 129.6 小榄 1010 1410 1794
投入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镇 占本地财政(%) 占本地财政(%) 占本地财政(%) 古镇 1.44 1.15 1.24 沙溪 0.11 0.13 0.15 三乡 1.5 1.5 1.6 小榄 8.9 9.5 11.5 他们重视文化硬件建设,图书馆、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齐全,小榄、古镇还建成了文化公园。他们更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均成立了书画协会、摄影协会、民间艺术队伍、舞协和众多的曲艺社,对推动当地的文化活动起到积极作用。小榄、沙溪、古镇、三乡等镇的文化站均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 3、重视城镇建设中人文环境的打造。 经济发展了、富裕了的古镇人,更是尝到改革开放的甜头。他们积极支持镇党委、政府打造“灯都”文化。领导们有眼光、有远见,高投入加大古镇的人文环境建设,提高了城镇化的建设水平。笔直的“灯都”大道、气魄雄伟的“灯都”文化广场,具有中外风格的“灯都”国贸大厦,所建的道路宽敞亮丽整洁,两旁绿树成荫,入夜更是灯火辉煌,到处是灯的海洋、灯的文化,尽显“灯都”文化魅力。游人踏入古镇,自然陶醉在这一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之中。小榄镇的城镇建设更是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成为全国乡镇建设示范镇。沙溪镇、三乡镇的城镇建设,都各具特色,很有城市的气派。 4、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力量的竞争。只有那些能锤炼出优良文化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调研期间,我们参观了三乡镇宝元鞋厂、神湾镇福懋兴业有限公司、小榄车站、小榄顺昌商业广场,沙溪镇柏仙多格制衣贸易有限公司、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的发展,都得益于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 以小榄车站为例,该站有员工600多人,司机200多人。人多了,心要齐,企业才能上得去。小榄车站党支部和领导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服务行业,涉及到乘客的利益、人身安全,也涉及到千家万户,责任重大。公司的领导从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对新进入公司的员工,首先进行思想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确立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的思想观念,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必须从内部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才能使公司的形象永远屹立在经济的大潮中,于是公司无论在思想或是经济上鼓励员工多读书,如读大专、本科班。一方面提高管理层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公司还经常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文艺汇演。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不断增强员工的凝聚力,给一个大舞台,让员工施展自己的才华,也活跃了员工的身心,使员工对公司更有一个归宿感。“企业文化”带来了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年来,公司都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安全事故,给乘客创造了安全的人文环境,常得到上级的肯定和好评。“爱我榄运、强我素质、亲我旅客、富我员工”的口号,已成为小榄车站全体员工的座右铭和奋斗目标。 三、区域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一个地区的经济之所以得到发展,是有赖于这个地区的文化得到长期培育和发展。被培育和发展了的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这个地区的经济更快速的发展。领导者更需要有这种认识,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自觉地把握文化的培育和发展,而且不断创新,带动这个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区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镇区,普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对区域文化传统及其意义认识不足,简单地等同于娱乐、休闲,甚至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重视文化的发展。他们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最大差异在于观念上的差异。东部与西部的差异是如此,中山镇与镇的差异也是如此。以先进的思想观念教育群众,组织群众、鼓舞群众,培育本区域的人文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如不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差异将会拉大。第二、企业文化层次较低。较多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形式单一,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员工素质难以提高。第三、城市化进程滞后,制约了文化的发展? |
办 法 |
一、继续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深层次的认识,树立科学协调发展观 今天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结晶,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始推动力,它包括生态文化、人文文化、物质文化等三大内容,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纵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中山,凭借孙中山世界级伟人的名气和全市人民“勤劳敦厚、进取心强、极富创业精神”,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20位,并且从1995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模范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等多项荣誉。这些物质和精神文化成就,来之不易,既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即人文文化素质。因此,能否保持中山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关键是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文化意识。当今,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推动力量。所以,我们建议: 1、弘扬以孙中山精神为核心的中山人文精神。让孙中山先生的“志存高远”、“天下为公”、“敢为天下先”、“百折不挠”、“博爱”、“民主”的精神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山人精神的支柱。建议编制以孙中山先生为核心的富有中山乡镇特色的本土文化教材和音乐,让中山的名人和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进旅游、走向世界。通过传授这些本土文化,让领导、群众、孩子拥有勤劳诚恳、团结互助、进取创新的中山人精神,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加强对我市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定位,确定主题,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文化建设要具有其先进性,又要有地方特色。中山文化是在岭南文化的范畴之内的,岭南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范畴之内的。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如何用先进文化来武装中山人民,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结合,如何处理中华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如何培育中山文化特色,文化建设如何与经济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建议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座谈会,开展专题性的研究,提升我们对文化的深层次的认识,选好主题,做好规划、分期实施。 二、要把“文化强市”与经济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00年12月,我市召开了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口号,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标志工程之一。但要使文化真正起到强市的作用,不能只在硬件上下工夫,也应抓好、抓紧文化的软件建设。因此,政府必须掌握和运用“文化管理”新理念来经营城市,推进经济发展。 1、建立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城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山不仅要提倡学习,更重要如何通过学习创造性地研究出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包括政府行政管理、城市经营管理、企业管理、经贸流通、金融市场、社会保险、文化、教育及社区建设等方面。建议市委、市政府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成立中山市中长期发展策略顾问团,搜集和汇报对上述相关的研究成果,提供市委、市政府和企业、市民参考。 2、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文化、品牌型企业文化、素质型学校文化等三大文化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进程。现代经济活动中,出现一种叫新成长理论,即EIN理论,E代表企业家精神,G代表政府,O代表大众劳动力,I代表过去和现在的投资以及资本总量,N代表自然资源。其中E、G和O是代表一种激发力或驱动力,也是一种落实政策的机制;而I和N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即是说在同样资本的投资量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政府管理、大众劳动力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优劣是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1)继续加强依法治市的力度,健全行政决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诉讼、行政督导的管理机制,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准和宏观调控水平,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服务型政府。(2)在全市企业内开展“十大企业文化”品牌企业评选活动,并邀请专家学者召开专题研讨会,向各企业或行业讲授企业或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作用,及如何做好企业或行业的文化建设,实现品牌型的文化战略,让广大人才落户中山,扎根中山的各行各业。(3)乘“教育强市”之势,加快基础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给予广大学生更多的创作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劳动和社会义工服务,感受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使学生养成勤劳好学、谦虚有礼的好习惯。 三、建设综合型社区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社区的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的最基础性的管理。要把现代化城市管理好,就必须重视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就要从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做起。建议: 1、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服务意识。 2、以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社区居民从观念上实现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增强社区的归宿感。 3、发动其中具有一技之长的热心的居民组成社区教育组、社区卫生组、社区治安组、社区体育组、社区文化组等,定期在双休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推动综合型社区文化建设。 当前,随着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新一轮的合作与发展,中山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不断挖掘文化对经济的促进潜力,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中山定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展现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
答 复 |
民进中山市委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山区域文化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十五大和十六大召开以后,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逐渐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山市的文化事业也随着整个社会的历史性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根本任务的转变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发展文化已成为中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此,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形成了多样化、多侧面、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召开了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山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文化强市”的号召,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的新目标下,全市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高潮。其中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设施建设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山文化设施几十年不变的面貌,通过政府投资、华侨捐资兴建了内设大型剧场的孙中山纪念堂和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书库藏书容量可达60万册的中山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得到了装修改造,并增加了座落于岐江公园的中山美术馆和孙文纪念公园展馆;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6000平方的孙中山纪念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设施建设工程,于1999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落成开幕,位于孙文西路旅游步行街、反映中山商业文化特色的中山商业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建筑面积42000万平方米,内含两个剧场、三个影剧院、一座艺术培训大楼、一个大型文化广场的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也正在兴建,预计2005年下半年落成。 在镇区,越来越多规模相当可观的文化中心崛地而起。小榄镇文化站于2002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小榄、沙溪、黄圃、坦洲、大涌分别因书画、民间艺术、飘色、民歌、雕刻等著称先后获得“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小榄、沙溪、大涌还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经过努力,在去年底通过全省文化站达标升级验收,我市全部文化站达到一级以上,其中特级站20个,提前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中山市的文化设施正一步步地发展、完善,渐入佳境。 二、艺术创作硕果累累 多年来,为了从根本上繁荣中山市的文化艺术,市文化局把抓文艺创作列为整个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从领导力量到人力、财力上都作出了倾斜,在组织、扶持、奖励等方面已初步形成有效机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使我市的文艺创作队伍和创作成果都有喜人的进步。1995年起连续3年,我市在全省业余文艺创作评比中跃居第七,以后一直排在前五名之列。每年都有一批作品入选全国和省的比赛或展览。每年都有数十件作品获得国家、省级的大奖。戏剧、美术、摄影已成为中山文艺创作的强项。同时每年都出版各种文化艺术著作数十种,尤以文化部门编辑出版的如《孙中山言粹》、《中山历史文化丛书》、《方成藏书画集》等18本书获得社会的好评和读者的青睐。 三、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 大力开展主旋律突出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中山市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中山市开展文化工作的特色。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已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架构。每年市里都组织2-3次主题鲜明、导向性强、牵涉面广的示范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以其主旋律突出、主题鲜明、系列性强、影响面广等特点吸引众多群众参与,从而辐射到全市各镇区、社会各领域,带动企业、军营、学校、社区文化活动的红红火火并富有地方特色。 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扩大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领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发现了作品,发现了人才,发展了队伍,也因而促使不少业余文艺队伍的建立,全市各镇区有业余文化艺术团队156支,成为活跃社区文化生活的骨干力量。形成了长盛不衰,相互呼应的文化氛围。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促使群众文化活动阵地的扩大,广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广场遍布城乡,文化广场活动坚持了“企办政管”的原则,文化部门对其实行“三导”,即政治上引导、业务上指导、艺术上辅导。制定出一套相关的管理和申报制度,紧紧依托企业、基层和群众团体力量,走出了一条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广场文化工作路子。我市怡华文化广场和中恳文化广场在广东省广场文化首届评选中分别获得“十佳”和“表扬”称号;今年,三乡镇文化广场又获省第二届“十佳”称号。目前,全市已有53个能保持经常性活动的文化广场,广场活动从1997年的200多场到去年已超过2500场。活动形式也从广场活动、舞台表演发展到画展、摄影展等,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一个文化阵地。 在“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的思想指导下,为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中山市大力倡导和扶持高雅艺术,政府每年都拨出30多万元专项补贴资金,投入到扶持、推介高雅艺术演出中。从1997年起,每年元宵都举办音乐会,请高级知识分子出席,进行“精神会餐”。如今在中山,交响音乐、歌剧、芭蕾舞、话剧、京剧等高层次的艺术形式已不罕见;省级、国家级以及国外高水平的团体和演奏家接踵而至;芭蕾舞剧、话剧等艺术经典也能与中山观众见面;企业单位过年过节搞庆典不请吃饭而请观赏高雅艺术演出已成为时尚。为了令高雅艺术群众化,我们把高雅演出办到文化广场,分别在沙岗墟文化广场、兴中园广场、孙文纪念公园广场举办了“中国合唱之夜”音乐会、“献给劳动者”五一节交响音乐会乐和“庆国庆广场交响乐”,每场演出都超万名观众。如今,我们每年举办的高雅演出不少于30场,美术、书法、收藏、摄影等各种类型近100个。此外,我们还通过成功地承办全国、全省的活动如:中国合唱节、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广东省群众戏剧花会、广东省少儿小提琴演奏比赛等,为市民开拓了更丰富、广阔且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领域,也为中山带来清新的文化气息。 四、图书馆向社会化发展 中山市的公共图书馆近年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善管理条件,逐步向社会化发展。近年来,购书经费逐年递增,馆藏文献数量迅速增长。馆藏量已从1996年的23万册增加到现在的45万册,近两年的读者数量大幅度递增。 1995年采编、流通部门率先实施计算机自动化管理,随后逐步开设了多媒体阅览室、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中山市图书馆网站、更换了新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深圳图书馆开发的ILAS系统,并对报纸期刊也实行计算机管理,2001年引进了TRS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为建立特色数据库搭建平台,同年,无缝链接“超星数字图书馆”,丰富了虚拟馆藏,并建立了有100多台电脑的多媒体室。如今,两个图书馆都实现了图书管理的电脑化、网络化,并且与中山市邮电局数据通信分局合作建立“电子图书馆”。 图书馆近年又先后投入200多万进行了维修和整改,对配电房进行了扩容,基本实现了空调化,对全馆进行了CI设计,调整了布局,减少出租用房以扩大书库和阅览面积,增建了综合艺术厅、展览厅和少儿阅览厅,馆容馆貌焕然一新,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依托馆内的方成展览厅、综艺厅和馆前的“知识广场”,每年都开展数十项形式多样的读者服务活动。从1998年开始举办了两届全市“十佳藏书单位”、“十佳藏书家庭”评选活动,深受欢迎,社会影响很大。 此外,24个镇区都结合文化站建设建立起一批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共7335平方米,藏书总藏书量达50万册。同时因为千村书库活动的深入开展,一大批乡村图书室也应运而生。 五、盘活历史文化资源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导下,我们加强了全市的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工作。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根据中山实际,我们形成了根据自身条件办好特色博物馆的思路:一是重点办好由政府投入和公益性为主的博物馆;二是积极创办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博物馆;三是提倡结合地方特色经济,兴办具有文化内涵的集收藏、展示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四是鼓励集体或个人兴办各类专题博物馆。目前除国办的孙中山纪念馆、中山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外,还建有多种体制形式的金岛收藏馆、蝴蝶博物馆、蜜蜂博物馆、沙溪书画馆、家具博物馆、隆都风俗馆等共11家专题博物馆,正在建的有商业博物馆,古镇风行家具博物馆,正在筹划的有“古镇灯饰博物馆”,形成了特色的博物馆系列,对中山的文博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六、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近年结合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开展,我们对文化娱乐场所经营秩序进行了更深入的治理整顿,从总量上压减。一是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对电子游戏机室坚决按照“违规一家,压减一家”的做法实施,对违规经营应该撤消经营资格的坚决撤消;二是坚持“扫黄打非”,大力清理整顿音像和电子出版物市场,取缔无证经营,打击经营淫秽、色情音像制品的经营点档,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每年都举办声势浩大的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大会;三是规范娱乐及演出市场的经营秩序,强化守法经营意识,进一步打击地下演出活动和地下经纪人的违规活动;四是规范“网吧”经营秩序,制定发展规划,严格实行宏观控制,牵头组织了大规模的“网吧”摸底调查工作和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了网吧经营单位的重新审批登记工作。在坚持宏观调控、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目前全市1010家歌舞娱乐、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互联网上网经营、艺术培训等经营场所,循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又一方阵地。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 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下,2000年,中山市文化局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中山文化信息网”(WWW.WH3351.COM),内容丰富,栏目多样,每天都有信息更新,中山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一目了然,成为全省第一个由市文化局建设制作的网站,走在全省文化系统和全市政府网站建设的前列。目前,文化局下属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都已经建立了本单位的局域网,并且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 广东省在党的十六大后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文化大省”的新目标,我市也明确地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口号,特别是省委召开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工作会议后,我市的文化工作更是群情振奋,跃跃欲试,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但是,加强中山区域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程。如何加快文化建设是我们重点研究课题,提案中提到的对我市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强市与经济发展、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等问题确实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此,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探索力图找出符合中山文化发展实际的思路。主要做法是:1、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找准中山区域文化发展的定位和正确的思路;2、开展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以利整合资源,形成发展格局;3、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使文化工作在最基层单位得以最广泛的铺开;4、与总工会联手,以创建“员工文化广场”为载体,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5、启动“特色文化”之乡、村(社区)评选机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6、更广泛地开展以广场文化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群众审美娱乐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借此提升文化品位的提高人的思想素质。 近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基层领导对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参差不一,有的认为“经济搞不上去谈什么文化”,有的向文化站下达经济任务指标,有的对文化工作只是敷衍了事;文化市场的管理亦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有待我们努力改进。今年下半年我市将召开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将对建设“文化强市”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实施方案。我局正在做好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其中关键的是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提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及相关政策,更进一步推动中山文化事业的发展。 感谢你们对我市文化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中山市文化局 | 二00四年五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