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
|
2005-09-22 来源:中山市建议提案在线 【收藏本文】 浏览 3886 次 |
|
|
案 号 |
20050075 |
案 由 |
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
提出人 |
民进中山市委会 |
详 细 内 容 |
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文化系统。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围绕师生群体的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产生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还可以使校园生活得到丰富,使每个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都得以升华,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物质文化建设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综上所述可知,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各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败。而为人师表的教师群体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向高层次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又具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能适应社会需求。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是对成员的一种非强制性的约束力和影响呼,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表现。 二、现状 中山市教育局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对校长们加强了培训,把校园文化列入评估的体系。但我们在本市范围内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发现各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的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一些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相当重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中山纪念中学、中山中专、杨仙逸中学等。其中中山纪念中学“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办学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中山纪念中学“追求卓越,创造一流”文化的集中表现,而校训“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三高”育人目标,即高远志向、高尚人格和高雅情趣,这无疑凸显了“追求卓越,创造一流”这一鲜明的文化特征,把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以升华,赋予强烈的现代化的精神、理念,现代化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杨仙逸中学突出了作为纪念性高级中学的特色及改革创新的新时代特点,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爱国主义传统资源丰富,融入校园环境中,体现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但不少的学校还停留在表层的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很不平衡。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热情不高。这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功利思想严重,校园文化专项经费得不到保障,缺乏专人思考这一工作,带有短期行为色彩,学校上等级评估时就抓一下,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路,校园文化建设正渐显苍白。 (二)教师参与文化活动少,教师的风范作用有待提升。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及科学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有待提升。近年来由于来自教学工作上压力的增大,教师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有所下降,在时间、条件、场地都有很大困难,有些教师甚至对文化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而教师群体在每一项校园文化建设中都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离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而大谈校园文化无疑是一句空话。 (三)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一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 (四)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目前,很多学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学校还普遍存在。 (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上高原期现象。一些学校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已显露出疲软的态势。经过多年建设,感到难以再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似乎遇到了一个高原期,不少学校认为校园文化的诸多要素该有的都有了,于是不再象过去那样费心尽力了。 (六)校园文化中的的传统色彩浓重而现代意识淡薄。我国是一个很讲传统的国度,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持久地产生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光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的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份,如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的依据,“天地君亲师”的至高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韩愈关于教师作用的界定,突出了教师在知识传承方面的作用,而无助于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孜孜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下去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再如传统文化推崇谦和而排斥人的自我表现,这对我们内向有余外露不足的民族性格的形成不无关系,而在自信心普遍不足,表现欲望不强的中小学生身上强调谦和品德的培养,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七)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难以割断。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形态,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传统的更有现代的,既有健康的积极的,也有不健康的消极的,还有虽无益亦无害的文化。多元、多彩,多变的社会文化,早已渗入到校园中,想堵也堵不住,但学校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正是在这种美好的愿望下,传统学校不仅以一面围墙阻隔着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观念,也通过制度文化的形式,割绝学生同社会的诸多联系。不少学校极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少数学校甚至从不组织学生春游或其他外出参观活动,学校的文化设施一般不向社会公众开放,社区服务也较少开展,校园文化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活动文化,往往在校园内这一方寸之地作孤芳自赏,很少在社区内向社会公众作广场文化演出或科普宣传,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封闭的校园文化与博大丰富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相比尽管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但其单薄的刻板的一面也因封闭而必然相随,师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单一,偏狭,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外部的社会环境永远不是学校所能控制左右的,社会文化对学校的影响也不是学校所能永远抵御得了的。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
办 法 |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把校园文化纳入办学评估项目,当成一种政府行为,设立专项基金,订出长期建设目标,逐年有变化、有提高,有指导、有督促检查,以引起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重视。对校长还要坚持不断的培训提高。 (二)各校应成立以校长为首的专门委员会,每年讨论一至两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并做出资金计划,确定兼职管理人员,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 (三)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抓好物质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规划、美化校园时必须考虑到整体化、生活化、人性化、开放化、多样化和现代化,在进行校园规划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征求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重要作用,依靠教师群体成员共同参与、出谋献计。进行学校物质建设,特别应强调“文化”意识,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使校园物质建设在充分发挥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尽可能富于文化意义,尽可能美,以发挥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五)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 1、要确立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它是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在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策略时,应把它放在首位。学校培养的新一代必须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既能顺应变化,又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支柱,有着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控,敢于负责,勇于开拓,善于沟通,乐于合作,具有崇高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概而言之,学校要培养的是富于主体精神的公民,唯其如此,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所需,学校教育应以此为目标,校园文化体系的建构显然也应以有效培养这样的新人为准,这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价值观,以此为导向,并以此为目标开展校园精神观念文化来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2、需要对校内各种文化形态进行统合,把校园主文化与亚文化、子文化,相对于校园主文化,校园内的子文化亚文化是更为活跃的因素,以不同形态存在的子文化,主要有群体层面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员文化、领导者文化;有组织层面上的班级文化,团队文化,自由群体文化;有其他层面上的课程文化,活动文化,休闲文化等,对这些文化进行整合,使之能补充、丰富校园主文化,构成多彩生动的校园文化。 3、建构开放性校园文化。 4、培植富于现代意识的校园新文化。 (六)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抓好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在条文中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在执行奖励处罚时,也要注意文化的因素。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