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提高我市残疾儿童入学率的建议
|
|
2009-09-25 来源:中山市建议提案在线 【收藏本文】 浏览 3060 次 |
|
|
案 号 | 20090034 | 案 由 | 关于提高我市残疾儿童入学率的建议 | 提出人 | 胡子冠,彭增华,叶裕华,肖伟 | 详 细 内 容 |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残疾人创造教育条件,切实保障适龄 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国家法律予以保障的。我市是广东省教育强市,一直以来重视残疾儿童的教育,目前,全市特殊教育发展呈现良好上升趋势,并逐渐形成以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特殊教育品牌,成为展示中山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市残疾儿童入学仍得不到完全保障,仍有相当一部分适龄残疾儿童不能走入学校接受教育,据初步统计,我市学龄残疾儿童约有4300人,而在校接受教育的仅为750多人。我市提出2010年左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特殊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让更多的特殊儿童获得教育,是秉承孙中山先生“平等、共享、人道、博爱”精神,促进我市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有必要大力加强。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 办 法 |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重视特殊儿童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对特殊儿童的康复、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融入都有重要作用。但仍有部分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往往将特殊儿童“笼养”,有的家庭甚至认为家里有个特殊儿童是丢人的事情,家庭的“门槛”成为特殊儿童迈向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因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特殊儿童的氛围,倡导正确的教育观,树立特殊儿童需要教育、也有权接受教育的观念和意识。 2.完善特殊教育康复保障体系,推进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的落实。 一方面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另一方面对有能力跟随正常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或在普通中小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是解决特殊学校学位紧张问题、提高特殊儿童受教育率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门要发挥在残疾人教育事业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中小学校积极接纳适龄适宜特殊儿童入学,对师资进行特殊教育专项培训,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普校教师给予适当补助,在普通学校建立适宜特殊儿童教育的学习、康复场所和设施。这样就可以在特校以外,尽可能多的增加特殊儿童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 3.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捐资助学,设置特殊教育机构,缓解公办学校压力。 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建立民办特殊教育学校,扶持民办特校发展,促进民办特校尽可能多地接纳适龄特殊儿童入学。倡导社会力量、民间团体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捐资助学,或成立特殊教育机构、福利机构等,为特殊儿童提高更多的教育场所和教育机会。 4. “特教特办”,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力度发展公办特校办学规模。 《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特教特办’原则,切实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将特殊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残疾学生补助等制度,保证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是特殊教育的主体,要坚持发展,尤其是发挥好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市特殊教育学校是我省较早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是“广东省特殊教育实验基地学校”,不仅起着承担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研究,师资培养方面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市特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拓展公办特校的办学规模。
| 答 复 |
中教函[2009]96号
对中山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提案 第103034号的答复
胡子冠等委员: 你们关于提高我市残疾儿童入学率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市特殊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提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及“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 为探索推进我市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规划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切实提升残疾儿童升学率和受教育质量,2008年6-8月,我局开展了全市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情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等方式,对我市特殊教育需求及教育服务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目前,我市共有2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1所公办(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小榄博华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除盲童以外的中重度听障、智障、脑瘫、自闭症等残疾儿童。盲童由广州市盲人学校提供教育服务(广东省盲童实行分区划片招生,我市归广州片)。调查显示,2008年8月,全市在校适龄“三残”儿童少年共843人,其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443人,400人随班就读,两所特殊教育学校有教职员工143人。88所普通中小学接受随班就读学生,“三残”儿童入学率为96.5%。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特殊教育,提高我市残疾儿童入学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重视特殊儿童教育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下,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逐渐形成了关爱残疾儿童、关心特殊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市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经常对特殊教育各种活动信息进行报道和关注。同时,我局通过“中山教育信息港”及时向全社会宣传特殊教育发展成果。我们积极搭建特殊教育师生才艺展示平台,例如,开展慈善万人行义卖会、教师风采大赛、全国助残日活动等等,这就是一种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最近,市残联还成立了全市“助残志愿者服务总队”,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自觉承担起残疾人教育、康复的宣传义务,让特殊教育信息覆盖中山城乡。 下阶段,我局将按照第十九个“全国助残日”主题——“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联合市残联,进一步加大残疾少年、儿童家庭宣传与教育,力争更大范围地让残疾儿童、少年的家长正视现状,及早让孩子接受适合其发展的教育与康复训练。 二、完善特殊教育康复保障体系,推进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的落实 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很重视“三残”儿童教育,我局每年都将各镇区适龄“三残”儿童年度入学计划纳入全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年度计划,且将其单列,进行专项编制,以确保“三残”儿童入学率。 近年来,我局联合市残联努力探索构建完善的残疾人教育康复一条龙服务体系。2003年3月,“中山市博华聋儿康复中心”成立,承担着全市2-5岁聋儿学前康复教育任务。2006年,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高中班,将义务教育向高中阶段教育延伸。今年5月17日,“中山市聋儿语训班”正式开班,市镇两级财政分担聋儿康复经费。目前,市残联开始利用儿童福利院开展0-6岁智障、肢残、脑瘫、自闭症等残疾儿童康复、养护与教育工作,现阶段正在招生。中山市聋儿语训班的正式开班和残疾儿童学前康复、养护、教育工作的正式启动,意味着我市特殊教育康复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随班就读”是轻度残障儿童、少年及早融入主流社会的有力措施,也是缓解我市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压力的有效途径。2008年,我局就随班就读工作展开全市性调研,从随班就读学校校长、老师和随班就读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我市随班就读工作管理体系基本形成,随班就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我市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体系已经形成,由市、镇、校三级逐层落实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调查显示,随班生就读普通学校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随班生家长对普通学校和教师持信任态度,愿意将小孩送往普通学校学习。二是社会尤其是学校对残疾儿童的接纳程度相对较高。调查中发现,有60.7%的老师和50%的学校领导认为健全生乐于帮助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还有50%的教师认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可以促进班风的建设。这些情况表明,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是能得到相当一部分同学和老师关爱的,这就为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打下了基础。三是我市各镇区大多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制度已经确立。学校对随班生和普通生进行双学籍管理,专门安排分管领导,制定具体方案,组织和开展随读工作。许多学校也针对随班生的个别情况因材施教,建立了个别教育计划和有效的管理制度,积极组织专题活动,使随班就读残疾儿童与健全生融洽相处。 为加强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升“三残”儿童入学率,我局督促各镇区、各学校依法办学,对适龄轻度“三残”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要做到“零拒绝”,各镇区、各学校执行情况很好。由于“三残”儿童、少年居住地相对分散,年龄差异大,所以暂时没有专门设立特殊教育班。另外,区域跨度较大的现实状况难以发挥特殊教育资源室的利用效益,因此,普通学校暂无专门针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资源室。我市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一直坚持对有随班就读任务的普通学校老师加强特殊教育培训工作。从2007年开始,我局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核心,聘请北京师大、华中师大、北京联合大学、南京特师的特殊教育专家、教授对全市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开展专业化培训,要求各镇区教科文卫办(教办)组织有关教师参加培训,培训学分计入教师继续教育总分。每学期,市特殊教育学校都拟定师资培训计划,并将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纳入其中。我局从特殊教育专项经费中划拨一定数额支持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开展随班就读指导工作。 下一阶段,我局将组建以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为骨干的随班就读工作指导团,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增强随班就读指导工作的广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捐资助学,设置特殊教育机构,缓解公办学校压力。 近几年,随着特殊教育宣传力度的加大,再加上我市非户籍残疾儿童逐年增多和特殊教育学生入读周期长(学生从6岁入校到15岁乃至18岁才离校)的特殊性,我市特殊教育公办学位日益紧张。2007年,小榄镇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元,划拨23亩土地,新建特殊教育校舍,建成了“小榄博华特殊教育学校”,有效扩充了特殊教育学位,极大地缓解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入学压力。 据统计,2008学年度“三残”儿童、少年在校生781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生282人、特殊学校499人),2009年校外未入学“三残”学龄(6-15周岁) 儿童少年总计191人(6人重度残疾,不能自理),由此可见,适龄“三残”儿童972人。2009学年全市计划入学的“三残”儿童少年共185人,其中入读特殊教育学校51人,我市两所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学位数为80个(市特校30个,小榄博华特校50个),从以上统计数据来分析,特殊教育学位能充分保障“三残”儿童、少年的入学需求。 四、“特教特办”,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力度发展公办特校办学规模 有理、有度、合时、合适地坚持“特教特办”是我市发展特殊教育的一贯做法。提案中提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发挥市特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拓展公办特校的办学规模。”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占地50亩,办学规模为26个班。学校设有感觉统合训练室、个别训练室、运动治疗室、体育馆、游泳池等功能场室15间,配备了感觉统合训练用具、运动治疗器械、蒙台梭利教具等一批康复训练设施,设立了1个学生劳动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教育、康复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据统计,2003-2008年5年间,市财政斥资2280万元加强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设施设备投入293万元,教育教学硬件大幅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投入118万元,绿化经费投入77万元,绿化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育人环境进一步美化、优化。同时,市设立了特殊教育发展专项经费,近几年由原来的每年10万元增加到每年100万元,不断提高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衷心感谢你们对中山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多提宝贵意见! 专此函复。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