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履行职能>> 参政议政>> 提案答复 >> 正文
关于加快中山市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2010-12-25  来源:中山市建议提案在线  【收藏本文】 浏览 3051
案 号104013
案 由关于加快中山市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提出人民进中山市委会
详 细 内 容

  现代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它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这些主要的金融服务行业,也包括信托投资、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典当业等行业。
  一、中山金融业的现状
  2009年,中山金融业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取得了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1.20亿元,增长18%,分别比GDP和第三产业增幅高出9.1%和6.1%。1-11月,新增贷款360亿元,是去年全年新增贷款额的3.1倍,银行业存贷比由年初的46.3%提升至11月末的56.83% 。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4.29亿元,同比增长4.85%。代理证券交易额3482.98亿元,同比增长94.64%,期货交易额1295.34亿元,同比增长28倍。
  二、中山金融业存在的问题与机遇
  中山金融业在金融业务创新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制造业,中山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开发;在创新手段、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有特色、差异化的品牌产品还比较少,集中表现为一是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金融衍生产品等新业务、新产品发展缓慢。二是金融业内部发展不均衡,保险、信托、财务公司以及各种基金的发展相对银行、证券的发展要滞后,产业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融资手段发展还不充分。根据《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和 “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的目标,中山的现代金融业发展还大有潜力。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必须有两个外部基础条件:一是要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和一大批知名品牌和效益好的大企业、好企业。二是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信息化技术等。当前,中山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一大批重大项目已经进入建设投产期,相当一批企业已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的开工,珠江西岸的金融生态环境必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因此中山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既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同时在兄弟市的强有力竞争下也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挑战。如果能加快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有利于顺利调整产业结构,为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提供了解决的契机,还为引进专业人才和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提供通道,从而增强中山在未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地位。

 

办 法
  三、推进中山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应致力于本区域金融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还要与本地区的实体经济相结合,将实现区域错位发展,满足实体经济实际需求,作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出发点。
  1. 根据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应重点突出珠三角中心城市(深圳、广州)和中山的金融业的错位布局, 中山市应立足于珠三角西岸节点城市的定位,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将一些业务中心(如信用卡中心、公司业务中心、人民币资金运作中心等) 移入我市。为此,应重点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数据集中处理、清算和灾难备份中心,银行卡和客户服务中心,统一的共享服务中心以及金融服务软件及系统研发中心的建设,开发制造如POS 机、现金清分机、印钞、制卡等各类轻型金融设备。
  2. 根据中山市区和各镇区的特色经济,建立起与之相应的金融服务配套产业、配套设施的聚集区。如东区定位为金融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可以引导本市银行总部和中介服务行业进驻东区中央商务区CBD,各镇区和工业园可以根据实体产业建立金融产业集群(见附件表1)。
  
  
  镇区 实体经济产业集群 金融产业集群支持
  开发区 高科技产业集群 国家级健康医药基地 制造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
  现代制造业集群 国家级临海装备制造业 支持体系
  黄圃 现代服务业集群 软件服务外包,国家级动 创业投资金融支持体系
  漫产业基地
  小榄 现代服务业 农村银行、小额金融公司
  东区 现代服务业 CBD写字楼经济,会民业集 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总部
  群,中介服务集群
  (二)加快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步伐,适时成立中山市商业银行。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借鉴浙江城市商业银行的经验,积极探索和推行吸收民营资本入股,以不断充实资金力量,成立区域性金融机构。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国有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可以错开市场定位:城市商业银行要以本区域城市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重点支持对象,充分体现贷款管理的灵活性,开发一系列能够满足民营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农村信用社要以支持镇区经济和企业为主,充分抓住镇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采取灵活的贷款方式,利用有限的资金,有重点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健全我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创新和推广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服务。
  1. 当前,我市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同时并存,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要实现错位经营,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政策性金融应在农业开发等市场机制和商业性金融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按照商业化原则不断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具有信息、地缘和灵活性的优势,在缓解农民和农村微小企业“贷款难”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应当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引导和鼓励更多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微型金融服务组织,让更多的农村小型客户获得便利的金融服务。
  2.保险业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我市自然灾害频发等实际情况,应当加快农业保险的发展,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鼓励和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完善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和销售渠道,吸引农民更多地使用农业保险产品。
  3. 要构建差异化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具有种类多、差异大、风险高、盈利能力弱等明显不同于城市金融的特点。因此在监管方面,要适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在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率、监管费率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相应加强在股权结构、经营范围等方面的监管,确保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持续安全发展。
  
  
答 复

民进中山市委会:
  贵委提出关于加快中山市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提案收悉,我局会同银监分局对所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并抓紧落实有关措施,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山市金融业在支持本地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我市为推进金融业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一)目前我市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情况。
一是出台《关于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山市加快金融业发展实施细则》等文件,通过发放奖励资金、给予补贴的形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进驻中山、增设营业网点。近年来,兴业、中信、民生、招商、东亚和恒生等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相继在中山开设分支机构,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至15家。
  二是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于2008年成立了广东省第一家村镇银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该行以本地中小企业、三农和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下半年我市计划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促成东凤村镇银行尽快开业。
  三是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相继在石岐区、开发区、小榄、三角、大涌和古镇成立了6家小额贷款公司,截至2010年5月末,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中小型企业、三农和个体户发放贷款14.4亿元。
  四是引进担保机构,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增强担保实力,目前我市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共有6家。
  五是推行科技金融试点,成立中山市科创基金。该基金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其成立对于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六是引进各类证券和保险机构。截至2010年上半年,辖区内共有证券营业部15家,期货营业部4家,保险分支机构37家。
  七是成立产权交易所,为我市企业兼并重组、融资质押和创业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提供平台。
另外,我市已把中山市东区定位为金融中心商务区,对于进驻中心商务区的金融机构及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给予租金补贴,目前进驻东区中心商务区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达20余家,金融中心商务区已初具规模。
  (二)未来我市金融业发展规划。
  近期,我局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相关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深入分析我市金融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编制了《中山市金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案中提及的“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将一些业务中心(如信用卡中心、公司业务中心、人民币资金运作中心等)移入我市”、“引导和鼓励更多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微型金融服务组织”、“加快农业保险发展,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等建议均已纳入正在编制的《规划》,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现代金融业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根据《规划》,我市金融业发展总体目标为“通过推进中山金融业改革与创新,把中山市金融业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把中山打造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示范区、专业镇经济发展的金融后援服务基地、全省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辐射珠江西岸地区的区域性金融聚散地和后援服务基地”。到2015年,争取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至21家,其中村镇银行2-3家;小额贷款公司增至12家;证券营业部增至18家;期货经纪公司增至6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增至40家,组建1-2家村镇保险公司,搭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风险归结与分散平台;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至7家;创业投资机构增至6家;探索成立金融控股集团。
  二、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建设和改革
  近年来,我市为完善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做了大量工作,除上面提及的成立小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中山农信社改革。中山农信社2005年深化改革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协助农信社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捐赠资产和给予股金分红补贴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中山农信社成功兑付22.98亿元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实现统一法人,初步形成“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架构,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均取得较大改善,在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市计划推动中山农信社尽快组建成农村商业银行,引导农商行抓住镇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根据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6年7号令)规定,城市商业银行须在经营、管理情况较好的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由于中山原有的4家城市信用社均已退出市场,故中山基本不具备成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条件。
  三、推动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
  近年来,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我市根据银监会颁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导向,积极推动成立了小榄村镇银行和6家小额贷款公司,初步构建了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出台《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细则》,推进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通过财政拨付保费补贴等办法帮助全市17个有水稻种植的镇区5万亩水稻、3.3万头能繁母猪获得保险保障,并启动了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为20.62万户农户办理了保险。
  经过近几年努力,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有所改善,但是,目前城乡金融服务仍存在较大差距,现有金融机构网点布局仍以城中心和少数几个发达镇区为主;贡献全市经济总值接近75%的乡镇,其贷款额度占比仅为41.5%;保险产品尚不能满足需求,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业巨灾风险保险产品尚未开发。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进金融服务向乡镇延伸,我市编制了《中山市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推动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制定了阶段性的工作目标,争取到2020年,基本消除城乡金融服务二元化结构性矛盾,形成与中山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相适应的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目前该方案已报省金融办纳入珠三角金融改革试验区整体方案。
  提案中所提及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保险发展”和“构建差异化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等建议基本已纳入《方案》中,主要工作任务如下:一是通过创新金融机构网点审批机制,加大地方政府政策激励,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村镇产业集聚园区、特色产业带增设分支机构,推动金融产业链条从城市中心区向乡镇延伸,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由市农业发展基金、农业企业联合国内农业保险专业公司共同组建地方性农业保险专业机构,搭建农业生产风险集合与分散服务平台;探索保险救助与保险赔偿相结合的经济补偿制度,推出农业保险新项目,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与中国再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以及农业保险专业公司的合作,通过再保险方式,有效分散农业巨灾风险。三是发挥地方政府金融工作部门的管理、协调、服务作用,加强与当地银监部门和人民银行的沟通,探索适合于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模式。
   关于提案所提及的“要适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率、监管费率”的建议,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等分别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和银监会确定,根据现行有关文件,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已实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率和监管费率。
感谢贵委对我市金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专此函复。
  


         二Ο一Ο年七月八日

 
打印】【关闭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三分片赴南区街道、沙溪镇学习调研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三分片赴南区街道、沙溪镇学习调研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二分片举办AI技术应用学习分享会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二分片举办AI技术应用学习分享会
 


本网站于2011年1月16日正式开通
Copyright 2010 www.gdzs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0233946号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2517号 本站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