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履行职能>> 参政议政>> 提案答复 >> 正文
关于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高起点推进我市全域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2011-12-31  来源:中山市建议提案在线  【收藏本文】 浏览 3093

 

  案 号 105032

  案 由 关于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高起点推进我市全域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提出人:民进中山市委会

 

 

详 细 内 容

 

 

  中山是一座从传统农业县成长起来的美丽现代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中山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这是对中山长期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肯定和鞭策。

  统筹城乡,实现协调发展是中山面临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中山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没有城乡的全面发展,中山无法承载起珠中江经济带重要一极的功能,难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深入贯彻珠三角城市发展规划纲要,中山市应该大胆提出“全域城市化”理念,作为下一步中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努力方向。

  全域城市化不是把所有地方都变成城市,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城市成为全域发展的动力,让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以城市的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城乡发展权利平等、产业建设平衡、公共服务平均,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是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必然的选择,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承载能力的增强,空间的拓展,人口的集聚,在对城市功能的提升、产业的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也使得城市发展走上内生增长、良性循环的轨道。中山现在已经具备了实现全域城市化的基础条件:建市以来,中山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人均GDP已经突破一万美元,多年结构调整积蓄的经济能量,为率先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

  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是中山市立足于现有城乡发展基础,冲破资源、空间制约,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山市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调结构、扩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必将为中山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办 法

 

 

  一、科学制定全域城市化发展规划,以全域城市化拓展空间、优化布局,加速构建中心城区主体框架。

  坚持全域谋划,以国际视野、生态理念、现代标准,推动城市组团化发展,形成各具功能和特色的经济区,实现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构筑“一主三副多节点”相互联系的全域空间网络结构。

  为此,要高起点制定全域城市化规划,打破地域界限,充分利用我市区位、山海资源等特点和优势,从全域城市化的角度做好长远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规划、人口与环境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全市“一张图”的构想。

  这就要求积极推进区域管理体制改革,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按照都市圈的模式整合行政区划与空间资源,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加快推进主城区、东部片区、西北片区、南部片区城市“四大组团”的建设步伐,推进火炬开发区、小榄、三乡一体化发展,打造东部、西北部和南部三个副中心,强化其交通枢纽、商务商贸、生态居住、物流配送等功能,增强其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与主城区互动发展的现代化副中心片区,使其成为中山市经济发展的“新区”,推动我市全域城市化的“火车头”,实现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通过上述区域整合,满足我市对空间扩展和统一高效的双重目标要求,为城市进一步扩张留有充分余地。

  为了配合新的全域城市化格局,建议将行政中心东移,延伸中山主城区辐射半径,推动新老市区互动发展,更好地发挥核心城市作用;加快快速路和广珠轻轨两侧开发,加快产业和人口向东、北、南推进速度。

  二、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通过积极参与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同城化建设,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包括轻轨和地铁)为主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体系,打造“市区半小时”和“珠三角一小时”的便捷通勤网。加快构建适应“一主三副多节点”格局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十二五期间,要加快中山西部城市轨道交通的推进速度,争取深中跨海通道立项和建设;要加快推进市域交通干线建设,建设连接南朗、火炬开发区、港口、沙溪、大涌等镇区的“二环”通道;不断完善城市主干道和普通干线公路系统,加快片区、镇村之间道路对接;要抓好主城区公共交通建设,启动市域轨道交通,加快地铁在中心城区的连通以及轻轨在“四大组团”间的紧密连接,实现主城区综合交通枢纽的“零距离换乘”,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坚持公交优先,增加公交和出租车投放,扩大新能源汽车覆盖面,稳步推进主城区“限摩”工作。

  加快通讯和社会服务等软件基础设施向北、向南扩散。利用数字化大容量的光纤通讯设备架构中心城区与三大组团间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降低信息传递的时间成本;加快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推进基础信息网络和公共信息数据库的互补与共享;完善“全域中山”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以错位集聚为原则,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镇区经济实力。

  产业的集聚最终需要依靠市场,但是政府要提高统筹产业发展的能力。根据各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加速推进主城区中心商务区、“三旧改造”试验区、综合改革试验区等载体建设,推动主城区会议展览、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坚持以产业化为龙头,以工业化为导向,以民营化为主体,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市场化为手段,以项目化为载体,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东部片区依托火炬开发区、南朗镇、加快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产业园区建设;尽快在南朗确立科技研发与文化教育产业项目,争取在短时间内导入高校、职高、各类培训机构等人口密集单位入住滨海新城。北部片区以小榄为中心,拓展古镇、南头等镇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灯饰、五金、家电等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南部片区,以三乡为中心,推进三乡建设成为物流金融业务示范区、加快坦洲出口加工制造基地的转型升级。

  四、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持续完善全域城市化相关政策,焕发体制创新活力。

  全域城市化的关键在破除二元结构体制,消除城乡之间的体制性差距,构建城乡平等发展的一体化制度环境。

  一是体制同建共融。在城乡制度设计中,注重保障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居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机会,带动农民全面进步。要优先解决失地失海农民的保障和生活问题,建立包括社保低保、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就业安置、房屋租赁以及退休金制度等多元支撑的保障模式,不仅保障其生存权,更要保障其发展权。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出台征地补偿与集体资产处置新政,探索使用保障性就业、社会保障替代征地补偿费、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等多种征地补偿支付方式。妥善安置好新城区原有居民和失地农民,做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确保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和就业城市化同步;二是尽快出台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综合政策,放开外围城区的城市居民落户限制,鼓励那些在中心城市、组团城市、中心城镇长期工作、居住或创业投资的农民转为市民,在就业、工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福利方面同步跟进,确保各区域待遇同等,促进人才、资金、社会服务设施等城市发展要素扩散,发挥中心城区对外围城区的涓流效应。三是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对弱势地区的财政补贴和金融服务力度,降低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门槛,支持乡镇企业向主要城区集聚、乡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四是加快公共服务的拓展与延伸。重点加强“镇改街”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社会服务资源向街、村延伸和转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品质,使“农转居”人员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标准的公共服务,促进全域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五是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调动基层和企业积极性为目的、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保证的新体制。以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以更加灵活的政策,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五、重塑城市主体,积极推进人的城市化

  全域城市化在于通过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把人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进入到工业领域或进入到服务业领域,成为一个“社会人”。要使农村社会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城市间的差距明显消除,提高全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和质量,全方位带动农业人口收入与城镇收入看齐。以人为本,让中山的人民都能够富裕起来,全体市民都能够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这是城市化的根本目的。

  全域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加快全民人文素养的提升。大力开展文化创新,着力形成与时俱进的城市精神和城乡融合的特色文化。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促进“农转城”人员加快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明素质的转变,增强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使其成为分享现代文明的新型市民。

  总之,全域城市化首先是规划的统一,全市一盘棋;其次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统一建设,标准一致,打破城乡差别,不能区别对待;再次是产业布局的全程系统规划,集中优势,统一区域;第四是政策性的连续统一,这是实现全域城市化的根本保证;第五是全域城市化最终是让全体市民得实惠,这是全域化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人们最为期望的。

  六、全域城市化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域城市化并不一味把农民迁入城市,而是通过建设农村新社区,实现农民职业非农化和生活城市化。“目的就是不管住在哪里,无论收入高低,广大农民都能公平享受到日益趋同的公共服务产品。”

  (二)全域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和改造过程,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操之过急,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有些事情是当下就可以办的,有些事情需要创造必要条件后才能办。比如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域范围内实行统一标准目前是不可能的,只能分步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标准。如果在不具备必要条件的情况下,强行去做某些力不从心的事情,只能欲速则不达。

  (三)扩大城市空间和规模,扩大建设用地范围,要以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一定时期之内的潜在需要为根据。全域城市化,需要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共同跟进、均衡发展。在投资上,在保持与城市空间扩展和人口承载力相适应的投资规模和强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交通、能源、水利等功能性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在消费上,要通过人口的不断集聚、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带动人流迅速进入,在实现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同时,创造出大量的消费需求。

  (四)全域城市化,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科学、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上,要遵循全域生态理念,坚持生态立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全域城市化战略作为我市建设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系统健康协调、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民生活健康富裕城市的有效途径与载体,构建经济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格局。

  中山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发展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城乡互动为基础,以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出一条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空间布局区域科学、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和谐水平不断提高的全域城市化发展之路。

 

 

 

答  复

 

中发改函〔2011〕108号

 

对中山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案第105032号的答复

 

民进中山市委会:

  贵委提出关于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高起点推进我市全域城市化进程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提案从谋划全局的高度,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很好意见,“全域城市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更是为高起点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诚如提案所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中山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这更是对中山长期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肯定和鞭策。统筹城乡、实现协调发展是中山面临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中山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市政府高度重视提案的办理工作,3月份明确市发展改革局作为提案主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切实按照《中山市人民政府办理重点建议提案暂行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制订提案办理工作方案,主动加强与提案委员的沟通,注意听取建议提案提出人的意见和建议。5月19日, 市发展和改革局召开了《关于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高起点推进我市全域城市化进程的建议》重点提案沟通座谈会,6月13日,召开市政协重点提案《关于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高起点推进我市全域城市化进程的建议》办理工作座谈会。经与提案人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市发展和改革局认真分析总结我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并积极向市城乡规划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会办部门详细了解提案办理的进展情况。6月20日,我局前往政协,与贵委就提案的修改完善作了进一步沟通交流。现结合提案办理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总结我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成效,简要汇报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已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近年来,我市以城乡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为物质基础,以农村三项改革(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村级统一核算和“村改居”)为体制动力,紧紧围绕《珠三角规划纲要》赋予的试点任务,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关于设立城乡一体化示范点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工作。通过推进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三统一”,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通过推进产业集群、生产要素和产业收入“三覆盖”,促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通过推进公共财政、教育文化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三共享”,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通过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劳动培训“三并轨”,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通过推进管理体制、居住模式和治安防控模式“三突破”,促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此外,我市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率先实行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实现了社保、医保、低保三个统一,初步探索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中山模式”。

  2010年,我市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架构,成立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局,火炬开发区、西区、小榄镇、南头镇、沙溪镇、三乡镇6个城乡一体化示范点镇区也相应成立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机构,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率先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积极开展试点项目。如沙溪镇探索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成功推动了云汉村5000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港园村永昌围3000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象角村880亩水生蔬菜示范基地等一批高效、特色农业园区;小榄镇积极探索以农村居民集中建房为载体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即“社区集中建楼房、居民以宅基地换房”,率先在小榄镇绩西社区开展试点工作,首期8幢近700户近期交付使用;南头镇通过赎买回收村民小组一级物业,推进村改居工作,并以“两中心六站”的架构建立起“大综管”格局,统筹全镇信访、维稳、治安防范、流管、流动人口计生等主要工作,建立了社会管理的新机制;火炬区开发区创新性地提出“居务公开八本簿”,建立社区管理系统对社区事务信息化管理。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我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为25357元和1492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9∶1,城镇化率达到88%,可以说,我市已经初步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轨道,我市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提升主城区首位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市编制完成《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辐射力强的“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一是着力提升主城区首位度,把主城区建设成为高端要素集聚、现代服务完备、辐射效应显著的交通中枢和首善之区。适度拉大城市框架,向东、向北谋划新的功能拓展区。二是打造三个副中心,发挥火炬开发区、小榄镇、三乡镇综合实力强的优势,打造东部、西北部和南部三大片区中心,强化其交通枢纽、商务商贸、生态居住、物流配送等功能,增强其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与主城区互动发展的现代化副中心片区。同时加快伟人故里翠亨片区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的战略开发平台。三是做强特色专业镇,促其成为产业集聚度更高、行业影响力更大、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全国特色产业名镇,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镇区加快发展,提高全市协调发展水平。目前我市正编制《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初步构想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六区四镇”,“六区四镇”指的是东区、石岐区、西区、南区、火炬区、港口、沙溪、南朗、五桂山和大涌,对上述范围内统一规划、增强中心城区凝聚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同时,市规划部门已经委托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开展《中山市提升主城区首位度的对策研究》。

  (二)稳步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围绕强化市级宏观统筹能力和激发镇级发展活力,在不改变当前行政区划设置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镇区管理体制改革。今年4月,我市出台了《中共中山市委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委〔2011〕2号),既加大市级对规划、国土等方面的宏观统筹协调力度,又扩大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加紧制定相关的事权调整下放目录、机构编制指导意见、组织人事制度、事权调整办法、任务分解督办等配套实施细则。目前,《中山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下放事项目录》正在送审中,初步确定了首批下放包括发展改革局、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等25个部门共173项行政管理事项及权限。

  (三)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1、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加强与珠三角机场、港口、高铁客站等重大交通设施对接,全面落实“3015”工程,加快构筑立体化、区域化、功能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先后编制完成《中山市干线公路网规划》、《中山市域公共交通客运规划(2005-2020)》、《中山市中心城区常规公共交通近期改善规划(2008-2010)》和《中山港总体布局规划》。目前,由于区域交通环境、城市格局的变化以及大型交通枢纽的建设,《中山市干线公路网规划》正在进行修编,并开始编制《南部组团公交一体化整合规划》、《北部组团公交一体化整合规划》等多个公交专项规划,将城乡公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确保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2、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我市已确定以建立珠江三大经济圈重要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为导向,以构建珠中江“一小时生活圈”为契机,着力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加快构建适应“一主三副多节点”城市格局的市域轨道交通和干线公路骨架网络,着力推进环状交通规划,建设连接南朗、火炬开发区、港口、沙溪、大涌等镇区的快速通道等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新建和续建综合交通重大建设项目17项,总投资321.4亿元,同时正积极拓展对外交通,加大力度推动深中通道、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南沙港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其中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已获国家批复项目建议书。此外,我市正着手建设慢行系统,预计今年底将完成65公里的中心城区绿道首期工程。

  3、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2010年至今,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多个公交优先发展和经济扶持政策,旨在通过大力度、高强度的公共财政补贴办法,鼓励和促使广大市民选择公交出行,提高公交出行吸引力,缓解城市交通出行压力,切实为市民出行带来便利和实惠。一是出台城乡公交资源整合方案,整合城乡公交资源,全部实行城市公交化经营,构筑“一盘棋”公交格局,目前已逐步形成中部、北部、南部三大公交组团格局。二是加大清洁能源运力投入,目前共有230辆LNG(液化天然气)国Ⅲ环保公共汽车和14台纯电动公交车投放到中心城区运营,2012年上半年前将投入100台CNG天然气出租车。三是提高乘车优惠,持中山通IC卡的乘客将享受7—7.5折的优惠,市财政将安排800万元资金用于专项补贴,落实政府公交惠民政策,同时计划在今年再次增购150台LNG环保节能型车,届时财政对公交投入将达到8600多万元。

  4、大力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目前,我市信息化网络已经全面覆盖全市各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宽带。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有序推进,2010年全市共累计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用户近14万户,主机14万台、副机6万台。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行政服务在线运行良好,目前已编制行政服务在线优化升级方案,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和提升服务能力。

  (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全面实施“三个一百”战略。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2010年底,我市出台了《加快实施“三个一百”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中府〔2010〕174号),重点助推100家外商投资企业及来料加工企业就地转型升级、重点支持100家内资企业做强做大、重点引进100家优质企业(项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培育现代产业100强项目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强,打造先进制造业20强,发展现代服务业20 强,提升优势传统产业20强,壮大现代农业20强,通过实现自主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促进工业转型,提升中山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个一百”战略是我市加速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市成立了推动“三个一百”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各相关部门及各镇区领导组成,市发改局、经信局、外经贸局分别牵头“三个一百”项目,形成市、镇、企业联动机制,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培育现代产业100强和全面实施“三个一百”战略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大力推动“优二进三”,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一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振兴、专业镇升级、产业集群壮大“三大战略”。二是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电梯装备、大型铸锻件、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三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和结构优化,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五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一带两区十基地”农业现代园区,全面提高我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年,我市将加强新兴产业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重点发展新能源、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明阳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盟固利锂电池、北汽福田新能源商用汽车、纬创液晶光电、航空天然气发动机国家级测试基地等项目,建设好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广东省新光源高新技术应用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华南现代中医药城。

  3、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如提案建议所说,“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错位集聚为原则,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市主城区、东部沿海产业带、北部特色产业带和南部出口加工制造基地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与提案提出的建议基本相同。目前,我市已明确主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中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将东区中心商务区定位为金融商务集聚区,将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定位为休闲商务集聚区,将石岐区“三旧改造”试验区定位为商贸与科技服务集聚区。东部片区中,火炬开发区陆续引入中船、中机、纬创等大型制造项目,广机、中泽重工、中铁大桥局等项目也已经投产,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暨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已正式签约,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基地渐现雏形。同时规划建设翠亨新区,将其打造为科学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集聚区、两岸合作示范区、科技创新孵化区,造就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城市发展新平台。目前,我市正式启动翠亨新区前期工作,《翠亨新区战略规划研究》已初步完成。

  (五)不断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我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社会保障、就业、农村发展改革、流动人口管理、财政投入、金融服务、投资管理、教育、卫生、文化和社区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不断出台和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积极构建城乡平等发展的一体化制度环境。

  1、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自2005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我市一直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将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过渡。截至2010年底,我市社会养老保险已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由原来的每人每月335元提高到了600元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与职工基本一致,我市城乡均等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确立。此外,我市医保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今年6月1日起,我市将实行新修订的《中山市门诊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基本医疗保险办法适用人群更加广泛,包括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组织,以及用人单位职工、本市户籍城乡居民(不含职工)、各类全日制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非本市户籍学生。

  2、不断完善城乡就业服务网络。长期以来,我市一直坚持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推行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引导广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就业,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目前全市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已覆盖城市和农村,建立了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向各高等院校、镇区、社区、村延伸的网络,下一步将大力推进社区(村)人力资源保障站建设,使本市户籍和常住人员足不出社区(村)可享受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创业扶持等“一站式”服务。通过鼓励村委会或农业企业设立“农业工作坊”、“家政服务坊”、“残疾人就业基地”、“渔业工作坊”,开发“农家乐”项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园林绿化、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保安、保绿、保洁、托老、托幼、托病、家庭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车辆管理、公共管理等。到2010年底,全市共设立社区就业服务基地138个,其中大嫂工作坊110个、企业社区车间16个、农业工作坊9个、家政服务坊3个,吸纳和带动1.5万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

  3、进一步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我市于2002年开始推行农村股份制改革,2007年启动村级统一核算,至今已全面完成两大改革工作,并建立起农村各方利益主体认可的分配机制,使农民不再依赖土地,不再依赖农业,“持股进城”,安心转移、乐意转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很好地解决农村集体资产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的突出问题,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为衔接好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市正着力完善全市农村股东成员《股权证》登记管理制度,同时在已完成村改居工作的七个镇区的基础上,加大力度,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地方加快推进“村改居”工作,坚持成熟一个改一个,不搞一刀切,并配合有关镇区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后续政策的执行和解释工作。

  4、全面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我市在户籍制度改革和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2009年底,我市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去年11月,我市出台《中山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暂行规定》(中府〔2010〕151号),对积分制政策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2010年共有2193名流动人口通过积分制入户,4318名学生通过积分制入学。2011年,我市将安排3000个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入户指标,与去年持平。

  5、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部署,市级财政资金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增进农民福祉,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产品投入,逐年提高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和比重。2010年,通过理顺市镇两级财政分配关系,对经济欠发达镇区实行“扶持类一级财政”政策,提高对后进镇区的帮扶力度。2011年,市级财政在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农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和社会治安方面投入超过36亿元,重点向农村基层倾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并逐步向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迈进。

  6、创建广东省创新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我市积极创建广东省创新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服务机构进驻我市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我市已有小榄村镇银行和东凤珠江村镇银行两间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增至6家,大大提升我市的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城乡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7、鼓励引导民资进入十大重点领域。为进一步充分调动我市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今年3月,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降低了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明确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金融服务、商贸流通、中介服务、文化旅游、市政公用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教育培训和社会福利事业十大重点行业领域,明确了多方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融资渠道,并在配套措施上,在审批、财政、土地、金融、价格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激活民间资本提供保障。

  8、有序推进教育、卫生和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一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基层医疗机构实施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继续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对医疗保险参保人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零差率销售。目前我市275个行政村的254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4间农村卫生站构成了全市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在此基础上,我市将进一步合理布局和调整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布点,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医疗机构。二是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打造“文化普惠”工程,拓展公益文化服务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举办公益艺术培训下镇区等品牌文化活动的普惠度。深入开展全市广场群众歌咏活动,继续实施资助业余文化团体开展公益文化活动试验性计划,努力扩大广播电影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率,并积极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同时加快推进特色博物馆群、新图书馆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工程建设,努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人文环境。三是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强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帮助镇区农村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柔性流动”、“支教”和“轮换”等形式,制度性地推动城区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流动,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继续深入推进振兴初中行动计划, 充分利用学校优质化工程专家组的优质资源,继续放大优质化工程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全市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品位。创新流动儿童积分入学机制,积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我市创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2+8+N”模式,着力增强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基本实现了“领导协调机制、社区建设规划、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五项全覆盖,农村社区形成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的“三位一体”的新模式。今年1月,我市被国家民政部正式授予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市,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地级市。目前,我市正着手从四个方面不断加强和提升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水平,一是继续加大市财政对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强化社区服务队伍建设。二是市、镇、村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实际,制定、落实系列相关制度,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与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三是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城市化、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初步探索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山模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综合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认为,无论是全域城市化还是统筹城乡发展,都不是一年或几年可以实现的,有的可能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域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将有更丰富和更深厚的内涵。

  (一)借鉴包括全域城市化在内的所有先进经验和做法,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全域城市化”是近几年在大连等市提出来的新型城乡发展理念,意思是城乡地域、产业布局、人口疏密可能有很大区别,但在基本社会制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不再设置藩篱,而是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调整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人文理念。“全域城市化”理念的提出,对我市下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思维和理念,我们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分析,深入挖掘“全域城市化”的内涵。同时,我市还将借鉴包括全域城市化在内的所有理念和国内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城市经验和做法,加快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二)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推进重点改革。按照省委贯彻《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的“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目标要求,我市将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工作任务,加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力度。下一阶段,我市将力争在三项重点改革中取得突破。一是户籍制度改革,统一全市户籍管理,本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二是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革、村级统一核算和村改居农村三项改革工作。三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完善和提升农村社区建设的“2+8+N”模式。

  感谢你们对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继续关注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专此函复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八日

 
打印】【关闭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三分片赴南区街道、沙溪镇学习调研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三分片赴南区街道、沙溪镇学习调研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二分片举办AI技术应用学习分享会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二分片举办AI技术应用学习分享会
 


本网站于2011年1月16日正式开通
Copyright 2010 www.gdzs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0233946号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2517号 本站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