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中山市“人才高地”建设的建议
|
|
2012-07-23 来源:中山市建议提案在线 【收藏本文】 浏览 11985 次 |
|
|
案 号 | 111168 | 案 由 |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中山市“人才高地”建设的建议 | 提出人 | 民进中山市委会 | 详 细 内 容 | 中山市目前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的关键时期,翠亨新区的规划建设为中山下一步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发展平台,2010年以来,中山市紧紧围绕“一个平台,两个基地”和“三个一百”建设率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2年《产业蓝皮书》中山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苏州、宁波、广州、杭州。中山能够入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中山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但是由于中山市城市规模偏小,主城区首位度不高,服务业不够发达,没有真正形成大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城市总体生活环境、创业环境还不够理想,服务平台建设也不够到位,难以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相对于某些发达城市,人才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在高层次人才储备上,仍然是一块“洼地”。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探索建设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战略选择。 一、国内人才竞争激烈格局凸现 当前,经济发展的竞争一定意义上是人才的竞争。省内外在人才建设上纷纷制定和出台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殊环境……各地人才特区围绕“特”字下工夫,在人才开发、科技创新、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区域特色的政策体系,以政策突破带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例如: 四川省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战略性“塔尖”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智力转化的若干规定》、《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人才优先发展实验区的实施意见》,加快西部人才高地建设。成都高新区设立“三大基金”,扶持人才创新项目。一是高级人才创新奖励基金,每年由高新区财政出资300万元,奖励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创造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级人才。二是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以每年不低于2000万元的资金,着重支持软件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训。三是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的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创新型人才进行技术创新、科技创业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北京中关村提出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战略目标。包括重大项目布局、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结汇、科技经费使用、进口税收、人才培养、兼职、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中关村还制定“瞪羚计划”,创业企业最高可获得3000万元担保贷款,中关村管委会最高给予五成的贷款贴息支持,每年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超过50亿元的流动资金贷款。从2011年开始,北京3年内将建设1万套人才公寓,为包括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安居环境。 上海以“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为突破口,推进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天津市重点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一批重大人才政策和工程,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高地。 武汉市出台《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若干意见》,在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扶持人才科技创新、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上进行突破。 无锡市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制度改革为突破,建立人才发展的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争取到2015年,人才资本投资占GPD比例超过16%,人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达47%,把无锡建成人才大规模聚集、政策不断出新、环境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充分满足人才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区。 上海嘉定搭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良好平台。规定引进人才中的创业人才,在本区注册创办企业的,区财政给予每人100万元创业资金。引进人才创办的企业,在本区进行科研项目产业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经评估论证,可给予2年期最高200万元的信用贷款担保或2年期最高500万元贷款额度以内的贷款贴息。 二、中山市人才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在人才工作上还存在如下一些短板,需要着力解决: (一)中山市在引进人才结构上相对单一,引进人才不够多样化 企业急需的人才引进比较困难,导致目前中山市高层次人才分布很不均衡,多数集中在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在企业工作的比例偏低。 (二)在引进人才的力度上还不够大,并无明显优势。 中山市未来重点引进的六大类人才在其它城市也是重点引进的对象,城市之间在高层次人才的争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山市在提供的待遇上,相对于国内某些经济发达城市,并无明显优势。 (三)本地人才的培养上,机制不够完善,缺乏足够的支持政策。 本地化的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应该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应该为本地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继续深造机会。 (四)在引进人才方式上,过分强调了进人,对于团队的引进力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引进科研团队的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五)高层次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在如何留住人才方面,缺乏有力的应对措施。 (六)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于如何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缺乏前瞻性的制度安排。同时也缺乏衡量高层人才服务水平高低的指标体系、评价办法和奖惩办法。“招商引智”工作尚显滞后。 三、人才高地建设的着力点 对中山来说,建设人才高地首先要凸显一个“特”字。正如当年推出经济特区一样,人才特区要“杀出一条新路”,通过建设一套特殊机制,来创造特殊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一个特殊的平台。 首先要首先是人才观念特,不是一般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是要特别尊重知识、特别尊重人才,以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统领工作,坚持唯才是举,唯贤是用,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传统瓶颈,做到求贤不问出身、用人不设壁垒。在政策创新上要取得突破。人才特区要着眼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率先进行实践。要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的人才管理体制,不断探索人才培养开发、评价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等重要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建设人才特区还要致力于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的特殊平台,更好地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 其次,“人才高地”之“特”体现于人才机制上。要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构建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尤其是为提高人才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党管人才运行机制,探索出以抓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活动、重点队伍等四抓为主的人才工作新方法。要赋予“人才特区”更加宽松的改革权和试验权,允许特区的人才工作模式和政策具有优先性和特殊性。要通过大胆试验,在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人才国际化等方面,破旧立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像深圳人才特区实行了取消下达人才引进指标制度、建立人事立户登记制、取消人才引进考试制度、取消引进人才的地区限制、取消先男后女的人才引进规定、取消人才入户前的统一培训8项政策,而中关村人才特区将推出减少行政审批、缩短服务周期、开展一对一服务、实行属地上门对接等13项人才政策。 再次是人才环境特。在人才特区,将会集中投入一笔人才基金、建设一批人才基础设施、实施一系列人才开发工程、集聚数以万计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名符其实的人才成长基地、创业宝地、环境高地。 最后,“人才高地”之“特”体现于特事特办上。为推进发展“人才高地”,我市应不断拓宽人才绿色通道,建设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鼓励在投融资、财政、薪酬待遇等政策上积极探索。例如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上,作为特聘专家,享受为其提供的相应工作条件和特殊生活待遇。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在引进人才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申请科研资金、参加专家评选、参加政府奖励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为引进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薪酬、医疗、保险、住房、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扫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又例如通过“百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列入市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范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建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协调落实有关特殊政策。总之,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只要有利于人才发展,“人才特区”就敢于突破障碍、改革创新,做到特事特办。 | 办 法 | 四、中山市人才高地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领导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涉及人才工作绩效评估指标的两项制度――人才发展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度。这不仅是推进我市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措施,更是落实党管人才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增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对人才工作的重视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政绩中,从而全面推动人才工作开展,真正形成落实党管人才“刚性”要求的长效机制。对不按要求完成人才服务工作目标任务以及引进培养人才工作严重滞后、人才投诉较多、人才流失严重的,要追究单位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对在人才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二)创新引人机制,拓宽引人渠道、完善引进人才的待遇 人才高地建设要重点引进一批创业领军人物。创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就是将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要素结合到一起,从而打造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产品。领军人才不是“招”来的,而是“挖”来的,有必要时应当“三顾茅庐”,主要领导偶尔兼职猎头,主动个别地拜访本地发展最需要的领军人才、创新人才,以情动人,对其表达足够的诚意和重视。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咨询专线。由于大部分高层次人才对我市的法规、政策了解不及时,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咨询专线,充分满足高层次人才渴望了解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需求,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新酬调查制度,每年定期对外公布各类高层次人才新酬,引进企业制定合理新酬;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平台,建立动态掌握高层次人才总量及需求制度:高层次人才库、科技成果库、人才需求库。三是建立各级领导干部分级、包干、定期联系人才制度,在固定的时间内联系,及时掌握他们的需求、意愿、工作、生活各方面情况,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 (三)创新育人机制,完善内部培养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内部培养机制。一方面,培养投资的力度要大,在培养经费和途径上,可以实行人才培养投资多元化。建立政府、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对个人素质提高的培训教育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单位进行报销。这样,不但提高了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素养,也为高层次人才所在单位创造了很好的效益;另一方面,培养和发展的覆盖面要大,力求全覆盖。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本地人才,由政府出面,每年选送一批本地人才去国外、港澳台、省外进修学习,所需经费由政府补助。第四、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高层次人才学术讲座及研修。 (四)创新用人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工作协调机制,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 市图书馆设立高层次人才专用场所,提供优质文献服务;设立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卡,建立各级领导听取高层次人才意见的直通车制度,经常听取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镇两级政府要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关爱机制,形成节假日慰问制度,每年组织优秀专家体检和疗养;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成立中山高层次人才联谊会或者中山博士交流会等,打造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娱乐的专门平台;同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由政府牵线和搭台,鼓励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间的访问交流与合作。 (五)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平台和载体建设,拓展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空间 一是创新职称评审制度,组建我市高级职称评价委员会,探索国家规定职称系列外的符合我市转型升级特点的职称晋升机制;建全各项人才表彰制度,如设立特殊贡献人才奖、杰出人才奖等,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重奖,并通过科技大会、高层次人才讲坛,高层次人才风采展等形式,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宣传力度;对于特殊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重建档案、社保医保、家属工作等方面切实解决后顾之忧,编制部门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开绿灯、超常规入编,对于院士人才可以提供别墅,配备专职司机和提供工作秘书,住房补贴也可以变为交通补贴,切实满足领军人次的要求,对于长江学者也可以提供别墅,配备专门的工作秘书等;建立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机制,在扩大公租房建设同时,提出要探索限价产权住房,具体形式包括完全产权、共有产权和先租后售等; 开设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的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与升学问题;完善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证的功能:增加出入境、医疗就诊、工商服务、税务、金融服务等绿色通道服务。 二是中山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围绕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加快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以项目引进、合作开发为纽带,加大高层次科研团队的引进支持力度;以产业园区为纽带构建高层次人才信息资源服务载体,把各类科技园区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成为高新技术集聚的示范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科技创业基地,并通过这些基地搭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让其有才能施展的舞台;同时,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人才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真正有实力、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认同。 (六)制定创业促进办法,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创业者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与创新失败不同,创业失败的后果往往更加严重,甚至可能让创业者倾家荡产或赔上性命。正因为如此,人才特区的建设需要重视创业扶持,尽可能为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让创业失败的损失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从而鼓励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去,在人才特区创业之初做保姆、发展之中做导师、成功之后做保安,持续给力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在创业支持上,市财政要拿出部分资金成立高层次人才创业专项资助资金,并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申报、管理和使用制度,对那些符合中山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的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明显的创业企业,可通过高层次人才创业专项资金给予扶持,让高层次人才在创业初期能够得到政府及时帮助;促进创投资本与科技项目结合,创办天使投资平台,培育种子基金,鼓励通过母基金的“一次引导”流向专业的创投基金,再通过创投基金的“二次引导”投向众多优质中小企业;完善市镇两级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的培训和指导,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带动各类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协会、商会等,更好地实施以创业、融资、技术、培训、信息、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工程,积极帮助高层次人才在中山成功创业。 总之,今后10年,是中山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幸福中山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服务科学发展大局为主题,以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为根本,以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为保障,不断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不断优化人才整体环境,为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 答 复 | 对中山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11168号的答复
民进中山市委: 你委提出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中山市“人才高地”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并出台“1+15”人才政策,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打造我市人才高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提案中提出的建设“人才高地”建议,我市正在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目前已取得较好成效。 一、搭建招才引智平台,让服务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引得来 进一步拓展引才渠道,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128人,有效缓解我市高层次人才紧缺局面。一是组织明阳风电、松德包装、大桥化工、奕安泰生物医药、康和化工等相关企业,赴美国、加拿大参加“第十届北美中国留学人员人才交流大会”,以及“2011中国广东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二是组织建有博士后工作站和科研基地的内资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广东)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技项目洽谈会,与9名博士达成就业意向。三是参加“百名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组织12个国家著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的103名海外专家前来中山,与我市知名企业进行人才和项目合作交流。四是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首次海外招才引智推介会,发布各类高层次人才岗位近130个,110余名在海外企业、科研机构、院校工作学习的高层次人才参加了推介会。五是承办第五届珠三角城市群人才一体化联盟2011年主任联席会议,推动人才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六是组团前往深圳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同时,以市政府名义设立特装展位,参加第十四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 二、落实我市落户政策,让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留得住 ㈠实施“一站式”服务。出台《中山市引进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实施办法》,设立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认定、人才引进、人事档案代理、学历学位认证、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审核等10项一站式代办服务。实行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办理结果公开,“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2011年,发放高层次人才补贴370多万元。 ㈡设立“一站式”窗口。去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局全面推行人才入户一站式服务,实现人才入户快速便捷办理,确保国家干部25个工作日内(剔除转档案邮寄时间),非国家干部和高技能人才20个工作日内,高层次人才35个工作日(含10天公示期)办完入户手续,得到广大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2011年,受理人才调入申请431人;今年1至5月,受理人才调入申请25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8.4%,其中技能人才引进62人,超过去年全年申请总量。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开辟了入户绿色通道,解决了子女和配偶入户问题,为我市人才扎根中山创造了条件,让他们不仅把人定在中山,更是让他们把家安在中山。今后,我局将会同公安局、计生局、教育局、流管办以及各镇区组织人事办等相关部门,优化工作方式,加强部门联动,加大宣传力度,将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切实服务好我市各类人才。 三、完善就业创业环境,让服务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能发挥 ㈠完善创业孵化园区建设。鼓励各镇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利用现有各类园区、闲置厂房、专业化市场投资兴建创业孵化基地,按照《关于做好创业孵化基地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经我局和财政局验收认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创业孵化基地投资补贴。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9个,孵化基地总占地6.36万平方米,入园企业567家,带动就业2800多人。 ㈡规范省市共建留创园管理。2007年,我市建立了“中山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制定了留学人员创业优惠政策。2011年,积极向省外专局申请省市共建留创园,并于11月获省人社厅批准,在火炬区成立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目前,该创业园已成为我市引进留学生和外国籍人才的重要载体。今后,为了吸引更多留学人员在中山工作和创业,我局将继续做好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尽快完善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服务政策体系。 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通过组建村镇银行和小额担保公司,发挥民间资本、银信部门在支持创业中的资本主渠道作用,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大中专院校的资源优势,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政策帮扶和创业指导。从2008年起,市财政一连三年、每年注资150万元,作为青年创业基金的启动资金,同时动员各方面力量注资青年创业基金,累计募集金额2000多万元。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在我市金融服务机构获得小额贷款,可获最长两年、最高贷款额度为10万元(合伙经营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㈣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合理有效运用,鼓励和引导我市各类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力度,推进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2012年,我市除继续安排15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外,还安排产业扶持资金5亿元,分资助类、奖励类和统筹类三大块,用于引进各类高级人才,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三个一百”战略实施和战略性新型产业推进力度。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我市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力。 四、做好人才服务工作,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㈠宣传我市人才服务政策。大力宣传人才认定、人才落户以及高层次人才待遇申请等,发动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每年举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站博士后新春茶话会,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站博士后按处级干部标准每年免费体检一次,组织在站博士后每年联谊两次。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大力宣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后及市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㈡加强职称评审指导工作。把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社会及业内认可的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作为目标,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努力完善岗位设置,积极推行评聘分开,进一步提高评审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市初步建立起较为科学的具有竞争激励机制的社会化评价职称管理体制。 ㈢强化我市职业能力建设。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地方产业特色,我局开展一系列的全民技能培训,培训项目涵盖了在岗职工培训、新成长劳动力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011年,全市开展技能提升储备培训2800多班次、281933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7%;培训本市和本省外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8510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8%,发放省市两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资金2200余万元。今后,我局将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完善职业培训政策,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本地人才整体水平,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五、强化人才信息管理,确保各项人才服务政策落到实处 完善人才信息库,做好人才信息搜集工作。目前,我市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库、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信息库、在站博士后人员信息库,实现了对高层次人员的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我局将加大普及范围和落实力度,整合各类人才信息,建立统一的人才信息库,所有涉及人才业务的信息均实时录入统一的人才信息库。 感谢你委对我市人才工作问题的关注。今后,欢迎继续对我市人才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和多提宝贵意见,促进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建和美幸福中山。 专此函复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二年六月十五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