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履行职能>> 参政议政>> 提案答复 >> 正文
关于改革我市初中毕业考试及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建议

2012-07-25  来源:中山市建议提案在线  【收藏本文】 浏览 12320
案 号111166
案 由关于改革我市初中毕业考试及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建议
提出人民进中山市委会

 

详 细 内 容

 

  最近,我市中考改革呼声渐起,并引起市主要领导关注。我会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可以成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契机。唯此项改革之重要,可能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只是“中考科目的加减”那么简单,它背后牵动着初中的课程改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样性选择、普通高中优秀生源的合理配置及高考核心竞争力的增减。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且正当其时,但如何改革,需要系统而理性的思考。如能正确处理好“拉车”与“看路”的关系,中山基础教育必将再创新优势。
  一、我市现行初中毕业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两试合一的考试制度
  我市现行考试制度,设置为初中毕业水平考试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考)两试合一,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依据,考试成绩以原始分的方式呈现。全市统一考试科目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10科,总分值820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市虽为“两试合一”,但学业水平考试有名无实,本质属性是选拔性的高中招生考试(中考)。给考试性质准确定性、定位是改革的逻辑起点,故尤为重要。
  (二)分层选拔的招生制度
  我市普通高中招生主要按普高办学水平分三个层次录取,依次为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省一级学校、市一级学校。招生时依学生志愿,按学生中考总分由高到低依次录取,录取方式与高考招生基本相同。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普通高中毕竟不是普通高校,基本相同的招生制度难以适应中等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故全国普遍将普高招生制度列为改革的重点内容。
  (三)现行“考试制度”、“招生制度”优缺点并存
  ——主要优点有:
  ●“两试合一”,减少了考试次数,也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如现行高中考试分两次进行,先进行毕业水平考试,再进行高考,两考“硬”挂钩,只有毕业水平考试成绩达C级以上者,才能录取本科。两次考试,即使不加重课业负担,也会加重心理负担。
  ●文化学科全科目考试,一是有利于落实基础教育课程开设要求,它们全为“核心课程”,课程价值与意义相同,并无轻重之分。全面落实课程,才能保障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二是有利于保障学生学习权益。每门课程对国家而言都重要,但对学生而言重要性不完全一样,不同学生因思维方式、兴趣倾向不一样,优势学科也不一样,“全科”保了每个人的“优势”,如果“一刀切”切掉某些学科,必然切掉相当多学生的“优势学科”。三是有利于初、高中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中国教育的国情是:不考即不搞。不考试的科目一般不会认真组织教学。4年前中山的情况就是这样。由于史、地、生三科初中教学不过关,导致高中需对每门课程补课20—40课时,方能组织正常教学。
  ●高中招生分层次、按分数录取,确保了招生工作公开、公正。
  ——主要缺点是:
  ●考试功能定位有偏颇,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我市名为“两试合一”,但实质是高中招生选拔 ,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未能在毕业水平考试与升学选拔考试之间取得平衡,不符合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关于“基础学力水平测试”的要求;二是核心文化学科评价全部以分数形式呈现,不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淡化分数竞争,以等级呈现学业评价结果的要求;三是考试甄别性太强,造成了成千上万的考试“失败者”;四是保证了招生工作公正,但保不了学生升学的公平。因为普高属于基础教育,在全面普及高中教育的新时代,理论上学生人人有上公办优质高中的权利,如同义务教育阶段人人有权要求上公办名校一样。现在全国风行将普高名校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就是对学生“公平上学权”的一种间接保障(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是另一重要原因)。
  ●计分科目偏多,有加重学生负担之嫌。在中国,只要有严格的考试存在,学生的课业负担就重,这是基本事实。无论考试科目怎么改,总体负担过重的状况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这一点需有清醒认识。10年来,广东高考模式改了3次,每次都想“减负”,但从未听说现行高考负担比10年前要轻。我市中考9个文化科目计分,“负担”重是基本事实,减下2—3科也不会觉得“轻”,当有心理准备。何况初、高中不完全相同,其中生物、地理两科是在初二考试,分散了难点,据业务部门调查,初中学生总体觉得“负担”重,但绝大多数学生并未感觉初二考生物、地理“加重”负担,倒认为这两科可以提高中考成绩。因此,“减负”可以成为改革目标,但既不是唯一目标,更不是主要目标。
  ●优质生源高度集中,导致普高核心竞争力下降。我市普高发展因体制原因,原来相对均衡的格局已被打破,而现行分层招生制度进一步加剧了普高发展的不均衡。目前,优秀初中毕业生高度集中于几所市属普高,特别是中考前2000名,95%以上集中于名校、大校。事实证明优质生源的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我市高考核心竞争力。近两年,我市重点本科上线率几乎零增长,就是明证。
  二、国内、省内“考试”、“招生”制度设计的基本趋向
  改革初中毕业生考试制度和高中招生制度是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措施,国内教改先进地区已有多年探索,改革的政策趋向主要有三:一是基于已普及高中教育的现实,在“两试合一”的基础上,弱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强调基础学力水平的测试与监控;二是基于学生“分数竞争”的巨大压力,探索以等级呈现基础学力水平,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三是基于促进普通高中均衡、优质发展和一定程度间接保障学生入读优质高中的公平权利,探索将优质普高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初中的招生方式。  如国内、省内有关城市“两项制度”改革情况表(见附件)可以看出,全面提高初中学生基础学力水平,促进普通高中均衡、优质“集群发展”是国内改革先进地区的共同价值选择,并依此价值规范来设计考试和招生的制度规范。

 

办 法

 

  三、我市“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要点
  (一)不容忽视的改革背景
  ——课改背景。中山是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市,教育部对课改实验市工作有明确要求,其中关于考试与招生改革有非常具体的指导意见,水平考试、等级评价、招生指标分配到校(初中)是核心要点。从2001年到现在,全国课改已历10年,我市不能不在“核心要点”上有所突破。
  ——高考背景。高考成绩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的终端显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必须直接或间接瞄准高考,凡有益于提高高考竞争力的措施必须大胆而坚决地实施,凡有损于提高高考质量的作法必须坚决回避。目前,广东打的是既分文理,又“文理兼顾”的高考组合拳,即水平考试与高考硬挂钩,水平考试达C级以上才能录本科(文科生考理科科目、理科生考文科科目),高考则分文、理进行。这一背景的实质含义是:其一,任何学生都必须具有全科目基本学历水平;其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选择“文”或“理”参加高考;其三就高考整体而言,语、数、英三科最重要,其它学科都重要(语、数、英分值各150,理、化、生、政、史、地各100分),但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同类型的学校,重要程度不一样。如名校大校理科考生集中,所以理科科目更重要,而二三层次的学校文科考生集中,所以文科科目更重要。“中考”科目的设置不能简单“一刀切”,原因也就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山只有万余考生,高考科目无一科有明显优势,且文科尤其薄弱,只要其中任何一科基础不牢,必致高考全局“地动山摇”。
  ——城市背景。实事求是地看,宏观结构上决定高考成效的“三大优势”相对于珠三角主要城市中山全无:一无体制优势。周边城市近五年来纷纷实行由市(区)统办高中的新体制,中山仍为市、镇两级办学,不利于资源统筹优化配置(南海已开始统筹到初中)。二无机制优势。周边城市近年来都在积极探索优秀生源合理分布的招生机制,以利促进普高优质集群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我市情况正好相反,优秀生源越来越向名校、大校高度集中,原来大致3个层次的普高集群,现在分化为大致6个层次,与“优质集群发展”的目标似乎渐行渐远。三无资源优势。这里特指直接影响高考的优质师源和生源。很明显,我市这两种资源相对于全省有一定优势,但相对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周边城市则无优势可言。说到底,城市间的高考竞争其实也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在综合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要想取胜,无非要“以正合,以奇胜”。前6年,我市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全省前三甲位置,主要原因就在于“体制均势”的背景下,相较对手城市具有极为显著的三大“机制优势”(质量评价机制、高中招生机制、绩效激励机制)。此消彼长,如今我方连“机制优势”也让位于对手城市。
  上述三大背景,决定我市改革必须放眼全局、放眼长远,系统设计,统筹兼顾,既要有很准的针对性,又要有很强的实效性,力求创造出新的制度优势,切忌简单操作,挂一漏万。
  (二)基本思路
  以考试性质和招生方式的改革为重点,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通过较为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形成关联上下(初、高中),牵动各方(学生与学校、高考与中考、普教与职教、课程改革与教育管理)的教育改革大格局,为我市建立可持续提高的基础教育质量体系探索新途径,为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寻找新动力。改革措施要实现“三个有利”: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优势发展”,有利于初、高中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有利于直接瞄准高考提高普高核心竞争力。
  (三)改革要点
  1、改变考试性质,走活一盘棋。在考试方式可以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改变考试性质:即由选拔性考试改变为学业水平考试(同时赋予有限的选拔功能),生动活泼的改革局面即可出现。变考试性质是前提、是关键,只有改变了考试性质,后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才能有理、有序、有效展开。
  2、变“一考”论输赢为多考“我作主”。即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升学需要,选择部分科目进行多次考试(一般为两次),以得分高者(或等级)为最终成绩。如特别拔尖的学生某些科目可提前考,生物、地理两科初二考得不理想,可以初三再考等。在考试“我作主”的制度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必然提高。
  3、变“一刀切”为可选择。在全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将“中考”科目设置为“3+3”形式。第一个“3”为必选科目,规定为语、数、英三科,第二个“3”为自选科目,即在理、化、政、史四科中自选2科,在地、生两科中自选1科,组成3个自选科目,总共6个科目作为中考计分科目。“3+3”的科目组合有效破解了各种困惑:一是“中考”计分科目由目前10科降为6科,既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又因人而异确保了各自不同的优势科目;二是既提前对准了高考,又不至于影响初、高中教学秩序;三是既对所有学生有利,也对所有学校有益。为便于高中招生,成绩的呈现方式可设定为等级+分数。即学业水平成绩公布为等级,但保留每科原始分,招生录取如遇等级相同的情况,则以相同科目总分排序,分高者优先。
  4、变“痛苦陪读”为提前分流。初中学生学习的巨大分化人所共知,谁适宜读普高,谁适宜读职中清清楚楚。现行制度下,成绩很差、无心向学者也只能“痛苦陪读”到底。可以向教改先进地区学习,对初中生适当提前分流。具体办法是,有条件的职中进行一次春季招生。即部分学生可提前半年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这是一项对普职教育都有利,对学生发展也有利,特别是对初中教学更有利的改革措施。
  5、变“高度集中”为合理分布。这里特指高中优秀生源的分布。所谓“合理分布”,即优秀生源只能相对集中而不能绝对集中于名校、大校,要想方设法为名校、大校以外的其它普高留“革命种子”。这样做才能造成“群雄并起”、“万马奔腾”的良性竞争格局(数年前中山就是这种局面),防止“一家独大”之下的“万马齐喑”,实现中山普高优质集群发展的目标,整体提高全市高考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招生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一是提高名校、大校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的比例。建议以30%为新起点,应逐步扩大到50%以上。二是所有普高同批次录取,取消目前“分层录取”的作法。这样改,虽不能使“高度集中”的局面有大改变,但肯定可以破解目前几乎绝对集中于一、二所大校的局面。同时,也会给其它普高带来市委、市政府决心办好全市所有普高的信心。事实上,近年来高考“实战”的结果已反复证明其它普高的“战力”并不低。以今年为例,其它普高重点本科上线人数约占全市总上线人数的12%,而当年招生时中考前2000名的优秀学生仅占4.3%。因此,只要资源配置合理,其它普高是可以办好、办强的。
  总之,“中考”改革势在必行,正当其时,是促进我市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举措,只要大胆创新,勇于担当,果断前行, 中山教育一定能再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


  

答 复

 

中教函[2012]164号

 

对中山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11166号的答复

 

 

民进中山市委会:

  贵委提出关于改革我市初中毕业考试及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贵委对中山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基本情况

  中考、中招改革牵涉面广、影响深远。为做好该提案的办理工作,我局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与调研工作:一是成立以刘传沛局长为组长、左海燕副局长为副组长,基础教育科、招生办、教研室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该提案的办理工作,努力提高办理水平;二是制定了办理该提案的具体工作方案,确定了办理目标、办理人员、办理措施、办理时限和工作安排等;三是组织相关业务科室学习国家有关政策及国内基础教育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了解课程改革及招生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四是到各镇区调研,收集各镇区、学校对于该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五是深入了解此提案提出的背景及主要思路;六是先后组织召开局有关科室、镇区教科文卫办(教办)及高中学校、初中学校等四个座谈会,与会人员共52人,座谈会就建议提出的中考及中招“改革理念、改革方向、改革内容、改革的基本路径及改革的合理性”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七是召开提案办理现场会,有效地推动了提案的办理。

  二、我市中考及中招的现状

  我市现行考试制度,设置为初中毕业水平考试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考)两试合一,考试科目共十科,语、数、英各120分,物理、化学各100分,政治、历史、初二地理、生物各50分,体育60分,合共总分820分。普通高中招生主要按普高办学水平分三个层次录取,依次为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省一级学校、市一级学校,招生时依学生志愿,按学生中考总分由高到低依次录取,录取方式与高考招生基本相同。高中招生分层次、按分数录取,确保了招生工作公开、公正,但一定程度上却难以适应中等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中考和中招政策。中考自2005年改革以来,信息化程度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现在的“中山市中考业务管理系统”已经全方位涵盖了中考的考生基本信息管理、计划管理、网上报名、网上报志愿、考试管理、网上评卷、网上录取、成绩管理、统计分析、考场通信、网上巡考等11个应用子系统,考试信息化程度在国内领先。

  三、下阶段中考和中招改革的主要措施

  提案中关于中考、中招改革的理念和基本思路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具有战略眼光,背景剖析深广,针对中考考试性质问题、计分科目过多和高中招生录取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初中均衡发展,扩大高中优质生源数量。

  中考及中招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针对提案内容,下阶段,我局将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中考及中招改革: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以刘传沛局长为组长、左海燕副局长为副组长,基础教育科、招生办、教研室、高成职科、督导室、办公室、德体艺科、民办教育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中考中招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部署中考中招改革工作,保证中考中招改革的有效实施与顺利推进。

  二是制定总体方案。按照我市中考一直以来 “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在维护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保证初中各科目的开设和考试的前提下,制定系统性的改革方案,在改革总方案的指导下,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争取三年内推进到位。

  三是制定分步实施方案。下阶段我们将再进行深入的调研,制定好符合我市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实施方案。操作难度小的,可以一步到位的,可先实施;操作难度大的,如考试科目设置、学业成绩等级评价等问题,可分步实施。力求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强化对学生知识面、分析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考查和评价。

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中考及中招改革的实施,将能更有效地调动初中、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我市高中教育和高考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衷心感谢贵委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专此函复。

  

 

中山市教育局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打印】【关闭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三分片赴南区街道、沙溪镇学习调研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三分片赴南区街道、沙溪镇学习调研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二分片举办AI技术应用学习分享会
中山民进基层组织第二分片举办AI技术应用学习分享会
 


本网站于2011年1月16日正式开通
Copyright 2010 www.gdzs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0233946号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2517号 本站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