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弘扬孙中山文化,打造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建议
|
|
2013-09-05 来源:民进中山市委会 【收藏本文】 浏览 13690 次 |
|
|
案 号 | 112052 | 案 由 | 关于弘扬孙中山文化,打造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建议 | 提出人 | 肖伟,余乃刚,叶裕华 | 详 细 内 容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支柱。中华文化之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是全球华人永恒的精神皈依。只要是炎黄子孙,不管身居哪处,无论身价几何,血脉中始终涌动着浓浓的中华情。据第二届中国侨务论坛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如今,定居国外的华侨和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和中国人血缘的非华侨华人共有5000万。他们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又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发展。2006年12月14日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澳门举行,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代表相聚一堂,共同抒发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展望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四川汶川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全球华侨华人心系祖国,情牵灾区,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向生者伸出援手,为遇难者祈祷哀悼。以上事实都说明,华侨华人虽然身处异域他乡,但心中却始终有着牢牢的中国情结。为了谋求中华的富强,需要加强本土华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情感联系和沟通,需要打造一个全球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的诞生和存在,一是让那些身居海外年代不远、与国内亲属之间尚有密切沟通联系的华侨华人在回乡探亲访友、寻根祭祖之外,还有一种到全球华人共有的“大家园”看一看、走一走的愿望和冲动;二是让那些定居海外多代多年、与国内亲属之间已经少有血缘联系的华侨华人有一个心中认可的“家”,使他们在精神上消除“无家可归”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这个家园,从空间上看,一定是要在中国本土。在中国本土之内,我们认为非广东中山莫属。 中山,古称香山,历史悠久,近代以来名人辈出,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伟人名字直接命名的城市,中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中山是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侨乡。目前,全市共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其二,广东是中国近代史的发源地,是中国近代文化的摇篮;广东影响中国的人物不多,而孙中山是排在首位的最重要的人物;广东文化的核心是近代文化,而孙中山则是近代文化之魂。其三,中国影响世界并受到全世界接受和认可的伟大人物也不多,而孙中山则是其中最重要、争议最少的一个世界性人物。某种意义上讲,孙中山是中国的孙中山,也是全球华人的孙中山。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全球华人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旗帜,需要领袖人物,也需要一定的平台,而权衡再三,中山先生是最理想的旗帜、最恰当的领袖人物(虽然孙先生过世多年,但其坚定反对封建专制、倡导“三民主义”“天下为公”的精神却生生不息,影响中国至今),而小城中山则以其历史人文、地理自然、现实发展等诸多优势成为全球华人理想的交流平台。基于以上综合考虑,我们提议,着眼于中山新一轮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孙中山文化工程,借助孙中山先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依托翠亨故居这一核心平台,构建全球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下面,就这一提案的具体内容做一阐释。 一、本案可行性依据: (一)文化层面: 中山是一座历史积淀厚重的城市。她的历史文脉是清晰可寻的,文化底蕴是丰富多彩的,她能让不同类型的华人华侨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1.中山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中山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中山的古民居,融合了古代岭南文化和岭南古建筑技术,从明代开始,又有西洋建筑移入,至民国时期又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造型,成为中西合璧、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近年来,中山市曾获得过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她良好的城市环境极具亲和力,能让四方来宾深深的爱上她。 2.中山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和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新时期的中山人有“八字”精神,这就是:“博爱、创新、包容、和谐”。“博爱”是中山这块土地的特色情感符号,是中山人群体的情感观,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是中山人精神的灵魂;“创新”是中山人开拓进取、务实开放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是中山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的行动体现;“包容”体现了博大与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中山人建立在自信基础上开放的文化心态;“和谐”是新时期的社会主调,也是中山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涵。透过百年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山能喜迎天下客,没有某些大都市的自大、狭隘与排他性。 3.侨乡文化发达,紧联海外游子心。 中山是著名侨乡。目前,全市共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散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秘鲁、巴拿马、斐济、印尼、厄瓜多尔、日本、英国、菲律宾、港澳台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中山市已将每年的11月10日定为“中山华侨日”,以后每逢这一天,中山都会举行恳亲大会、海外乡亲联谊会等与“侨”有关的活动,以此来促进与海外乡亲的交流。在海外游子的心中,中山市有很大的影响和号召力。 4.孙中山文化,影响广泛,认同度高。 前面已经提到,广东是中国近代史的发源地和中国近代文化的摇篮;而孙中山又成为广东影响中国的首位人物;广东文化的核心是近代文化,而孙中山则是近代文化之魂。孙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他倡导的“天下为公”“敢为天下先”精神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举世公认,得到海内外全球华人的充分认可。因此,全球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擎中山先生之旗是最佳的选择。 5.红色文化,见证民族血性,抒发爱国情怀。 中山在革命战争年代有着抗击日寇的历史,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欧初等省老领导都在这片热土上谱写了抗日斗争的不朽篇章。 (二)政策与机遇层面: 2007年中山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利用的意见》,成立了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孙中山研究、历史资源开发利用、孙中山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等工作。2008年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全力推进八大文化工程,其中,率先提出了“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孙中山文化工程”是其中的首要工程。自此,孙中山文化工程正式上升为中山城市战略。到目前为止,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孙中山纪念周”和一届“孙中山文化周”。借势辛亥百年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我市打造的伟人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如果将孙中山文化工程上升为国家的文化行为,必将开创中山发展的新局面。 (三)现有成果方面: 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中山市在保护和利用孙中山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卓有成效。将以往在孙中山诞辰日举行的简单纪念仪式提升为“孙中山纪念周”,再扩展为融纪念、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孙中山文化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为全球收集孙中山史料最多、最齐备的博物馆和研究信息中心;“孙中山与当代中国”博士论坛等一系列研讨会在中山举办、创作推出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拍摄大型专题片《中山路》、编撰《中山装》一书,延伸和创新研究视角和领域;面向全国高等学校设立孙中山研究(研究生)奖学金,促进孙中山研究青年队伍的成长;孙中山纪念堂被选定为中山市的“城市原点”,孙中山史迹径建设第一期工程成为文化旅游亮点,与湖南湘潭、四川广安联合开展“中国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游”,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在中山成功举办,凸显伟人城市的文化氛围。同时,新华社广东分社采写的《广东中山期待国家层面推进对孙中山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得到中央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了相关批示。去年颁布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等列入省重大文化项目。孙中山文化工程成为一扇窗口,展示着伟人故里蓬勃的文化生机、跃动的文化脉搏。 二、瓶颈问题展示: (一)孙中山故居景区面积有待拓展。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对公众开放的面积为90亩,比之毛泽东、邓小平故居的核心区分别为500亩和839亩,相差甚远,且权属复杂,其中30亩属政府所有,60亩是向翠亨村租赁的,周边的开发建设主体多元,欠缺统筹协调,交通和环境有待改善,省级和国家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较少,邻近一大批名人故居和民国建筑群、街道等开发力度不足。 (二)相关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有待改进。 由于规划协调等原因,对地处城区中心的仅存重要历史遗址缺乏整体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如位于孙文路的中西药局旧址、民生路的香山起义总部旧址、北台村杨仙逸故居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孙中山相关的文化场馆如孙中山纪念堂、孙文纪念公园等开发利用力度不大。由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香山华侨捐建并由宋庆龄亲笔题名的西山“孙中山纪念图书馆”则被政府安排给西山寺僧人住宿等。 (三)文化旅游的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整合开发名人故居、古建筑群、革命遗址、特色产业文化、岭南水乡风貌等相关文化旅游资源力度不大,旅游纪念品和商品的开发滞后于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专线车未到位,景区周边的吃、住、购、娱等功能区的规划建设未跟上。会展等旅游文化中的孙中山元素甚少,特色旅游线路宣传力度不足。 (四)市民的认知程度有待加强。 有相当数量的市民对孙中山先生的了解度不深,且了解的途径较少,缺乏普及性读物、常年性的主题展览、讲座和文化场馆,学校教育中融合孙中山文化的课程设计仍要改善,市民对外推介孙中山文化的主动性和热情不足,对孙中山文化的宣传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五)城市的文化特性有待强化。 未能把孙中山文化的元素体现到城市各种细节之中,包括城市规划、风貌彰显、城市文化等,特别是公共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孙中山元素的注入甚少,没有建立体系化孙中山文化标志视觉系统,城市的整体氛围不能突出伟人故里的文化格调。 (六)孙中山研究在人才、成果等方面缺少新的突破。 年轻学者缺乏投身孙中山研究的积极性,资助研究的力度不足,地区间学术交流渠道不畅,部分珍贵资料濒临湮没,研究较分散、盲目,从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角度、结合香山人文环境和近代中国发展历程、凸显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孙中山先生的研究有待加强。 (七)多年来,中央财政对孙中山故居建设及相关项目的投入相对较少,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度也有待提高。 | 办 法 | 三、基本措施与建议: (一)宏观层面: 1.中山市委市政府要把弘扬孙中山文化、打造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纳入中山市未来发展宏观战略。 “中山华侨日”作为全国首个区域性华侨盛会,加强了各地华侨之间的联系,对中山以及驻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此活动存在地域的制约性,往往局限于中山籍的华侨华人圈子内。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打破华侨的地域界限,将打造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纳入中山未来发展宏观战略,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全球华人华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产生重大影响。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还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和经济实力做基础,需要政府财力做支撑。但我们相信,在许多华侨华人报国无门的大背景下,中山市的投入是有回报的,最终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寻求高层政策支持,上升为国家文化项目。 打造全球精神家园,设想大胆超前,工程浩大艰巨,仅靠中山市一级党委政府鼎力为之确有一定难处,因此最好能够得到省委省政府乃至中央的大力支持。须知,华侨不只是中山的华侨,而是中国的华侨。辛亥革命时,海外华侨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孙先生曾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抗日战争中,华侨开展爱国救亡运动,向国内无偿捐献大批战需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各地华侨或组织、或参加当地抗日武装。新中国成立后,华侨搭建了中外交流的桥梁;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侨胞又回国创业,引进外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为巩固和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友谊的民间友好使者。因此,如果从国家层面设立“华侨日”,可以更好地凝聚侨心,汇聚侨力,调动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积极性,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至于华侨日的庆祝地点,中山当然是不二之选,这样,就会在客观上推动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形成。 (二)微观层面: 打造全球华人精神家园,除了宏观层面需要作出以上努力外,还需要中山在微观领域做足做好以下几方面文章。 1.完善孙中山故居与周边环境的配套设施。 由市级部门做好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规划,覆盖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城石门画家村、翠亨古村落、兰溪河、金槟榔山、翠亨大道沿线等,功能分类设置为历史文化区、休闲度假区、文化体验区、乡村休闲区、商贸休闲区等,扩建停车场、游客中心,改造翠亨大道两侧建筑立面景观、完善美食和购物服务,展现景区的规模和气势,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近代历史文化生态景区的目标。 2.提升开发水平,激活第三产业。 要改变目前只有观看,没有游玩,没有吃住,只能匆匆离开的“残缺旅游”的现状,加快开发和推介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把孙中山题材的纪念品赋予更多元化、更现代化的设计,开发丰富多样、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化产品,要兼顾高、中、低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注意材质、题材、设计等方面的多种多样,和中山特色化产业相结合。让孙中山文化产品成为市民及旅游者留念和馈赠亲友的首选物品。 3.完善孙中山研究平台,加强内外交流。 首先,做好史料整理工作。广泛搜集、编印、出版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文献资料。改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作为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的硬件建设,充实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博硕士研究生到中山长期研究。其次,大力培养孙中山研究人才。继续扩大孙中山研究(研究生)奖学金的影响力,还可增设孙中山研究论文、著作奖,或以资助课题研究的形式,对国内各高校以孙中山文化为主题撰写博硕士论文的学生,分不同阶段视完成情况提供资助,激励学术新进参与孙中山文化研究。争取在中山形成一个在国内有相当影响力、跟学术界能够进行较高层面对话的研究群体。第三,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活动。定期举办代表孙中山文化研究最高层次和水平的高峰论坛,邀请第一流和第一线的学者进行学术和思想的交锋,让学术界认识到孙中山文化研究的魅力和学术影响。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学术讲坛,邀请既有研究成就又善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学者,用通俗易懂的演讲向社会大众介绍孙中山的思想和业绩,介绍孙中山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加强与社会的互动与沟通,使孙中山文化成为市民耳熟能详的文化常识。 4.举办文化盛会增强城市文化吸引力。 首先,用好“慈善万人行”名片,打造“中山模式”的博爱文化品牌。孙中山先生认为“博爱”是“人类宝筏”。中山市持续了23年的“慈善万人行”大型活动是这种博爱精神的最佳缩影,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慈善盛会之一,在海外华人圈里面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次,借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业已形成之影响,继续深入打造“孙中山文化节”品牌。第三,扩大“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影响力。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魄力鼓舞着无数的华侨华人,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成功举办,在全国文学界及海外华人华侨界引起较大轰动,应进一步提升这一文化项目的影响力。更深入挖掘与华人华侨相关的各类题材,全面展示华人华侨的精神风貌,增强侨乡中山的文化凝聚力。 5.繁荣特色孙中山文化旅游产业。 首先,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红色旅游是众多中外游客追寻伟人足迹、缅怀伟人功绩、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中山市于2008年促成建立“中国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旅游合作联盟,与毛泽东故里湘潭、邓小平故里广安展开了互为目的地、互为客源地的全方位合作,得到国家旅游局和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推广,随着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开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全国名人旅游品牌,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带给游客们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其次,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宣传因子,中山市是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涌现了一大批先贤志士,围绕中山籍名人及一些重要典故整合历史文化旅游线路,能为游客全面呈现孕育孙中山先生的香山人文特色。郑观应故居古色古香的壁画木雕、典雅的人文环境,是增益旅游文化的最好素材。由中山人创办的四大百货公司在中国近代商业史具有划时代意义,还有邓小平在罗三妹山所说的“不走回头路”,中山温泉宾馆,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让中山成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基地。融入历史文化的旅游极具深意,能再现香山人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人们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激情。 6.强化特色文化标识,塑造鲜明城市形象。 首先,保护并盘活相关遗迹,延续历史文化脉络。孙中山相关历史文化遗址和遗迹是中山最宝贵和最独特的文化资源,把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和遗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涉及拆迁的规划审批需核对文物保护名录,避免在旧城改造和新建开发过程拆毁历史遗迹,并做好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保持文化片区的协调性,保存伟人故里独有的文化记忆。其次,确立视觉识别体系,集中直观地展现文化特性。确定并公布孙中山文化标志,融合孙中山名言,以此为基点确立城市文化形象的视觉识别体系,制定文化标志使用、推广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引导各单位广泛应用于各大活动的邀请函、会场背景板、手册、便笺、纸杯、嘉宾证、文件袋、礼品包装等,印于行政工作人员名片和节日贺卡,张贴于市内机关办公楼、文化场馆、出入境大楼的大堂及走道,张贴于公交车、出租车、长途汽车及轻轨的候车厅(站)、车身内外等,应用于主要网站首页显眼位置、高速公路出口、旅游景点门口等,并探索以文化标志色彩为标准推行城市色彩控制,全面营造强烈的识别效应,带给人们直观明了的视觉冲击,突出展示城市的文化风格。 总之,打造全球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工程浩大繁杂,意义重大深远,需要各方协调,也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大事情,我们为此做出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 | 答 复 | 肖伟、余乃刚、叶裕华委员: 非常感谢你们对中山文化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您们提出的《关于弘扬孙中山文化,打造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建议》(提案第112052号)收悉并已作答复,详见附件。
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