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洁琼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名誉主席雷洁琼同志,因病于2011年1月9日17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 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名誉主席雷洁琼同志,因病于2011年1月9日17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
相关阅读
百岁老人见证新中国成长
雷洁琼
祖籍广东台山,1905年出生于广州。1924年,雷洁琼赴美国留学,1927年入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1931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同年返国,在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个人小传
百岁老人见证新中国成长
1945年12月,雷洁琼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9年,她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全体会议。1977年后雷洁琼历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北京市主委、民进中央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并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是第一、二、三、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雷洁琼1931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40年她任江西中正大学教授,1941年后任上海东吴大学教授,并兼任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1946年雷洁琼重返燕京大学。至百岁高龄,雷老仍身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雷洁琼不仅长期在教授职位上亲自教书育人,更以战略的思考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她先后参与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的制定,并奔波于大江南北检查执法情况。
1946年“下关惨案”、解放前夕在西柏坡与毛泽东的历史性会见、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新中国开 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香港回归仪式……一件件重大历史时刻,她都曾亲身经历。(来源:新京报 据公开资料整理)
青年雷洁琼
1946年6月23日,雷洁琼在上海反内战群众大会上演说。资料图片
见证百年中国历史的百岁巾帼———雷洁琼女士去了!她的生命从广州开始,她的革命轨迹从广州出发,见证和亲历了五四运动、新中国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香港回归…… 92年前的5月,一位14岁的女学生奔走在南国广州的街头,登台演讲,振臂呐喊,痛陈北洋政府卖国罪行,怒斥帝国主义强盗行径。这位女学生,就是雷洁琼。 昨日深夜,惊闻雷洁琼老人去世。 14岁少女奔走在南国广州 这是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老人。根据《养生大世界》的文章,雷洁琼于1905年9月出生于广州市,父亲雷子昌曾是清末举人,因受到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思想颇为开明。1924年,19岁的雷洁琼怀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忱,远渡重洋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求学。她开始在加州大学选修化工,后来又去南加州大学攻读社会学,l931年,雷洁琼获这所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学位。 1931年秋季,学成归国的雷洁琼独自来到北平,受聘到燕京大学,开始教学与社会学研究。回国两周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国土沦丧,同胞被杀,雷洁琼再一次亲眼目睹了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她与郑振铎、顾颉刚等教授一起,组织了抗日救国会,积极募捐,为前方将士做棉衣、手套,送往东北、古北口、上海等抗日前线。 下关车站血染衣襟 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雷洁琼再次如16年前一般勇敢地投身于这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她毅然走出燕大,冒着凛冽的寒风,和学生一起并肩游行,反对日本侵略者,成为燕京大学惟一参加游行的女教师。 1937年年底,因日本帝国主义点燃了侵略中国的战火,教不成书的雷洁琼应江西省政府聘请,来到江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和妇女运动。就在江西,雷洁琼首次结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据《人民日报》报道,当时雷洁琼为周恩来的气质和才气所折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30日,雷洁琼及丈夫严景耀与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等共26人,在上海爱虞限路(现绍兴路)中国科学社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正式宣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立。次年的6月23日,由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联合上海纺织业等各界47个人民团体参加的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共同组织了上海各界人民赴京和平请愿团。请愿团9名正式代表中,41岁的雷洁琼是最年轻的一位,另有两名学生代表共赴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反对内战,呼吁和平。当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指使的法西斯暴徒的残暴殴打,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雷洁琼等人当场被打成重伤,鲜血浸透了她的衣裳。 年逾九旬,亲历港澳回归 从1985年到1993年,雷洁琼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法学家,她为两个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殚精竭虑。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多次奔走在香港、广州、北京之间,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进行民主协商。此外,她还参加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的工作。 1997年,在那个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92岁高龄的雷洁琼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飞抵香港出席政权交接仪式,亲历这一民族盛事、世纪庆典。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这位世纪老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眼睛里噙满了热泪。 情系桑梓,多次回乡省亲 雷老一生情系桑梓。1984—2002年,雷老曾4次回乡省亲。 2002年8月8日,一场滂沱大雨刚过,台山市大江镇锦龙村的父老乡亲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街头迎候回乡省亲的雷老。 雷老刚进村口,人们迎了上来,雷老亲切地一一向他们挥手,点头致意。很多亲友希望和雷老合影,由于人数较多,与雷老合影要分几批进行。当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雷老过分劳累,推着轮椅,缓缓送雷老驶出祖居时,雷老示意工作人员再次将轮椅转到其父母照片前,她默默地细细端详。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人生,这位世纪老人在此寻找温暖的记忆,感悟奋斗的历程,无论走出多远,飞得多高,活到多老,在双亲面前,总感受到父母牵挂的目光。 8月11日,雷老辞别广州,当时,广东省民进名誉主委李金培、主委罗富和亲自到珠岛宾馆送行。当乘车去火车站时,雷老耽心车队出行会扰民,就低声地说:“太骚扰了!”惜民之情油然而生。她眺望着车窗外两旁的广州市容,倾听着罗富和的热情介绍,这勾起了雷老早年在广州的种种回忆,她深情地用英文低语:“odByeGuangZhou!”(南方日报 记者周志坤 徐林 整理)
耄耋归乡 情深意切
——民进中央名誉主席雷洁琼返乡纪事
今年(2002)8月2日至11日,97岁高龄的民进中央名誉主席雷洁琼,怀着浓浓的思乡情结,与亲属等一行10人到广州、台山等地度假。笔者有幸受民进广东省委领导的委托,陪同雷主席返台山祖居之地,耳濡目染,深深被雷主席爱家乡、爱人民、爱民进的胸襟情怀所感动。在此,谨记述几个真实的场景,以表对雷老的崇敬之情。 寻找温暖记忆 感悟奋斗历程 关注妇女儿童权益 牵挂民进事业发展 德高望重 平易近人 (胡云贝,作于2002年)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 ——民进中央名誉主席雷洁琼在穗接见广东民进新老领导班子成员
胡云贝 8月2日至11日,97岁高龄的民进中央名誉主席雷洁琼及民进中央蔡睿贤副主席等一行到广州、台山市。8月2日我会名誉主委李金培、主委罗富和亲到广州火车站迎候,机关办公室主任胡云贝陪同雷主席返故乡台山。8月11日上午,李金培名誉主委、罗富和主委亲到珠岛宾馆送别雷老,并到返京列车的专车厢内依依话别。雷老此行于8月10日下午,特意抽空接见了前来拜候的民进新老领导班子成员。 8月10日下午,珠岛宾馆9号楼大厅,广东各界仰慕雷老的单位和个人送来的花篮和果篮,把大厅装缀得格外的温馨宁静。从台山远途归来的雷老小憩后,典雅温婉,精神奕奕地端坐在大厅前,与前来拜候的民进新老领导班子成员一一握手,当名誉主委李金培向雷老作介绍,新老领导班子成员一一趋前向雷老问候并作自我介绍时,雷老专心倾听不时点头微笑。之前,雷老已先行专注地看过前来拜会人员的名单和职务,故对各位领导的自我介绍一点也不显陌生,并能低声喊出对方的名字。雷老过人的记忆力和慈祥温婉的笑容,令前来拜候的领导们惊讶不已之余亦倍感温暖。罗富和主委简单扼要地向雷老和蔡副主席汇报了广东民进换届以来新班子的工作思路和要继承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力争把广东民进建设成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质素的参政党的决心。雷老不时点头赞许,并语重心长地说:“光荣属于你们”、“新的一代要在老一辈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方法来发展民进”。言简意赅,慈母般地关爱着后辈的成长。蔡副主席亦对广东民进的工作作了肯定,认为广东民进归纳总结雷老等老前辈和许嘉璐主席要发扬民进光荣传统的历次讲话而提出的:“以党为师、立会为公、参政为民、服务为本”的四句话,充分表达了雷老等老一辈对民进的殷切期望,接着蔡睿贤副主席还向新老班子成员通报了民进中央“九大”的筹备情况,勉励广东民进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5.31”讲话精神和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的精神,结合广东民进的实际搞好政治交接,加强自身建设,为把民进建设成适应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参政党而努力奋斗。他希望广东 民进能不负重托,再造辉煌。 民进广东省委副主委、广州市主委陈国安代表民进广州市委会敬送了一幅国画《生机》给雷老。画面上一群毛绒绒的小鸡,在黄澄澄的花丛中欢腾雀跃,征兆着民进的事业和新一代的勃勃生机,亦寓意着对老一辈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话别前夕,雷老高兴地和大家合影留念,雷老和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的笑容停留在此一瞬,广东民进的历史将记住这难忘的一刻。 (载于《广东民进》2002年第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