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寻找通往幸福的路径
|
|
2012-01-09 来源:中山日报 【收藏本文】 浏览 534 次 |
|
|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昨日上午,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茂辉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赢得代表们的热烈掌声。作为我市未来五年的行动纲领,这份报告是如何诞生的?有什么亮点?将引领中山走一条怎样的未来之路?本报昨日专访市政府工作报告写作组,为读者揭开这份报告出炉的历程。 ■主线 强化“四大意识”推动科学发展 今年是市政府换届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何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正确判断当前形势,确定目标任务,细化应对措施,起草一份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政府工作报告。群众寄予厚望,业界广泛关注。 写作组负责人表示,今年的报告分量确实不一般。换届之际,既要对过去5年工作进行回顾,充分反映政府工作特色和实际情况,又要对未来5年的工作提出建议,对明年的政府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今后的目标任务。 五年的风雨兼程,五年的成就辉煌,我市站在了率先加快科学发展的崭新起点。“未来中山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这样的共识,已经在实践中凝聚。不久前召开的市十三次党代会,也绘就了一幅激动人心的幸福和美蓝图。
我们要走的是一条具有珠江口西岸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然而,路在何方?报告除了讲成绩,谈体会,分析问题同样毫不隐讳,一一列举了阻碍中山发展的"六大矛盾":产业结构升级迫切与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矛盾;经济快速增长与土地资源紧缺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的矛盾;工业化进程加快与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人口机械增长过快与高素质人才短缺的矛盾…… 要发展,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去年提出"增强人均意识与资源环境意识"的基础上,今年的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发展的人均意识、集约意识、精品意识和统筹意识",把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作为今年工作举措第一大点的第一项任务,强调落实市十三次党代会转型升级"三大转变"目标,对人均指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建设用地增加值等体现质量效益的指标提出要求。 围绕这根主线,我市将着力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城市转型,建设理想城市;着力民生改善,提高幸福指数;着力社会善治,促进和谐稳定;着力绿色发展,永葆碧水蓝天;着力文化引领,共建精神家园。幸福之路怎么走,从中已经找到答案。 考虑到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开局之年,报告还把"进一步提高政府建设水平"作为一个独立的篇章,提出建设服务政府、效率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五方面工作目标和措施。 ■修改集民智聚民意凝民心 捧读报告,字里行间涌动着信心和力量,更寄托着百万中山人的殷殷期盼。 "我们不是闭门写作,而是不断地开门纳谏。"有关负责人认为,报告的形成过程,既是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也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 据悉,去年10月,市府办成立《政府工作报告》写作组,着手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由市政府秘书长任组长,副秘书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研究室、发改局、经信局、农业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报告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精神为统领,与 "十二五"规划、珠三角规划纲要以及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目标任务做好衔接,突出贯彻落实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因此,写作组首先要深入开展学习调研,准确把握写作大局背景和内容要求,并与省政府和市委保持密切沟通。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在召开党代会报告写作会时,大家参加了,认真领会市委意图。市委最新的政策,被迅速吸收进政府工作报告中。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茂辉一连召开4个座谈会,分别听取老领导、民主党派、知识界工商界人士、港澳乡亲荣誉市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大家又迅速将各方面真知灼见融会贯通在报告中。 同时,还要跑部门,跑镇区,访专家,访群众,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写作组还开设网上专栏,公开征集建议。其中,网上征集设置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文化建设、民生实事和其他等12个议题,共收集70多条意见建议,"大部分被采纳,一些具体建议转由部门跟进。"有关负责人说。 边调研思考、边讨论听意见、边出思路拟写、边修改完善,100多个日夜,字斟句酌,十易其稿,最终才形成这份15800多字的报告。 据悉,初稿于去年年底出炉后,写作组还两次征求市政府领导和部门镇区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议审议修改后,又分别征求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等意见建议。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大到报告结构、实际内容,小至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逐条认真研究。报告在修改、补充中变得丰富、完善。这份报告待市人大代表审议后,将最终定稿。 ■亮点强调发展质量 建设"理想城市" 写作组向记者梳理了报告中呈现的十大亮点: 1、强调发展质量效益。报告提出强化发展的人均意识、集约意识、精品意识和统筹意识,对人均指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建设用地增加值等体现质量效益的指标提出要求。 2、积极发展经济协作区。从加快资源优化整合、促进集约发展、提高整体综合实力出发,提出设立市级经济协作区试点,按照"市级统筹、镇区参与、利益均衡、整体发展"原则,完善税收分成等利益导向机制,打造承载优质项目新平台、提升发展质量新高地、专业镇升级新阵地。 3、积极发展旅游业。报告将积极发展旅游业作为独立一项工作措施部署,强调把握纪念辛亥百年形成的城市影响力和工作经验,加大力度提升城市形象,推进翠亨国际旅游小镇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服务业的重要行业,发展成为我市形象推广的重要载体。 4、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建设理想城市。从我市城市化发展现实需要出发,落实全省城市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十三次党代会实施城市转型战略要求,报告提出了建设"理想城市"的目标,强调走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一批城市新区、宜居社区、文化街区、绿色建筑和智慧项目。 5、实施母亲河工程。推进两岸城市综合功能开发,加快岐江河滨水景观整治二期工程建设,打造岐江流域"亲水、宜居、活力"长廊。综合整治内河涌200公里。 6、加快翠亨新区建设。落实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翠亨新区要求,提出要"建设海内外华人共有精神家园探索区、两岸四地更紧密合作示范区、新一代珠西岸理想城市先行区、智慧用海试验区,打造带动全市升级发展新引擎"等翠亨新区的最新定位思考和推进工作措施。 7、实施秀美村庄工程。强调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综合整治农村生产环境,维护农村田园风光,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8、创新社会管理。报告强调,要完善"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社会管理模式,通过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等举措,建设和谐平安中山。 9、突出文化引领。强调了孙中山文化、全民修身行动等在建设文化强市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建设文化强省的示范市、展现岭南文化的精品市、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先行市。 10、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