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留下了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镌刻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名。当人们缅怀英烈时,或被其壮举所震撼,或被其勇气所激励,而我却被一个人的柔情所打动。林觉民——血雨腥风中民主革命的精英,儒雅俊朗,正气凛然,柔情满怀,如樱花般灿烂,傲然绽放在后人的心间。
林觉民,出生于福州的三坊七巷,13岁时应考童生,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一句,扬长而去。15岁时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毕业后去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离开祖国前夕,他遵从父母之命,与陈意映小姐结婚。24岁时从日本归来,参加广州起义。期间家人问起返回的缘由,他托词学校放樱花假。
也许林觉民的一生就像是樱花开放,短暂而唯美,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怀想。
1911年4月27日下午5点30分,林觉民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不料那里已经是人去楼空。他们打翻煤油灯,点起了一把火,然后转身扑向军械局。大队人马刚刚涌到东辕门,一队清军横斜里杀了过来。激烈的巷战立即开始,子弹“噗噗”地打进土墙,碎屑四溅。突然,一发子弹尖啸而来,击中了林觉民的腰部,他当即扑倒在地,随后又扶墙挣扎而起,举枪还击。枪战持续了一阵子,林觉民体力耗尽,缓缓倒地。清军一拥而上,抓到了这个穿着中山装的美少年。
在提督衙门受审时,他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谈到时局险恶、百姓流离之时,他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他还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在羁押期间,他滴水米粒不进,最后泰然走上刑场。
时隔百年,每见到荧屏上出现大义凛然的英雄人物,我常会想起“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叹息,虽说此言出自反动派之口,却让无数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人仰慕不已。而他就义前的两封家书,特别是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今日再读,更是让人感慨万千,敬佩不已。我们从中读到的除了正义、果敢和英勇,还有缱绻和依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凄风苦雨,孤灯摇曳,一张手帕,两行热泪,柔肠寸断,情何以堪?“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与妻书》一千二百多字,一气呵成,洋洋洒洒,不赞一词。生前身后的事俱已交代清楚,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之间完全成熟,他呕出了一腔的热血,内心却坦然而宁静。
曾经美好的日子历历在目,如何让他不安宁?“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他有舒适和安逸的天伦之境,享受过新婚的快乐和甜蜜,还有承继香火的子嗣,他能够放下这一切,全身投入自己倾心的事业,至死不悔。
伟大如斯,伟岸如此,只因他有“国家和民生”的牵绊,有对天下所有父母妻儿的挚爱。“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舍生取义”是历代文人、武士尊奉的大义,从屈原到荆轲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来明证民族精神和至高境界;而林觉民就义前对“生”和“死”“家”与“国”的理解,为他短暂而灿烂的青春进行了最为丰富的诠释。
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言中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如此高度的评价,说明林觉民们牺牲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每一个时代都有历史赋予的重任,才人辈出、代代相承。当我们享受和平和繁华的物质世界时,不要忘记一百年前的林觉民们,他们有家有爱更有情;当我们为名利的得失而计较之时,不要忘记先烈们的牺牲精神,正是那一段段的生死契阔,奠定了今日辉煌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