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思想教育>> 参政党理论研究>>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 >> 正文
辛亥革命胜利带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2011-09-15  来源:民进中山市委会  【收藏本文】 浏览 674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百年前,农历辛亥年,那场被称作辛亥革命的浪潮,将中国最后一个嫡传皇帝赶跑了。自此,泱泱中华大地上,中国人剪掉辫子留起了短发,少女不再为“裹足”而痛苦呻吟,男人的短装逐渐取代了长袍,国人知道了除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农历,世界上居然还有一个存在了近2000年的公历,老百姓开始学着用阳历、阴历来分别记录日期……各种显性、隐性的变化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转眼间,一百年过去,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其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完成、通过“三大改造”在中国大陆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十年“文革”内乱,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富强……历经多起战争,中国没有亡国,没有分裂,熬过太多的坎坷和磨难,如今走向了独立、富强、民主和文明,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和谐中国正昂首走向世界。
  过去的事件被后人称为“故事”,昨天的现实被今人称为“历史”。虽然故事和历史已经过去,但是人们不该忘记。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之所以为“人”,高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他善于总结和反思历史,继而正视和谋划现实,并根据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来展望和预见未来。今年,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笔者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评点一下那场影响中国已整整百年的社会运动,评点一下那些早已成为过往的人与事。肤浅与不妥之处,恳望得到方家指正。
  一、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看问题,我们会发现,以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专制制是历史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潮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历史之必然。纵观人类历史,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进步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又取代了奴隶社会,都是历史的进步。至辛亥革命时期,以选举制和任期制为标志的民主共和制取代以世袭制和终身制为标志的封建专制制,这无疑又是人类历史的又一重大进步。这一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和阻挡的。现在有人说:是孙文先生改变了历史,没有孙中山就没有辛亥革命。我要说,任何人都不能抹杀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包括革命前和革命后)的历史贡献,但是,不能将其个人贡献无限夸大,孙先生的最大贡献是他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但不是改变了历史发展趋势。换言之,没有孙文先生,也会有张文先生或者王文先生会应时而生;没有辛亥革命,也会有壬子(农历1912年)革命或者癸丑(农历1913年)革命。用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场取代封建专制制的革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不是能否避免的问题。
  孙先生等人为了推翻清王朝,先后发动十一次武装斗争,其间多次因为组织不够缜密而经历重大牺牲,所以现在有些人评价中山先生是一个鲁莽之人,喜欢冒险,我对此观点持异议。我认为,孙先生非行伍出身,组织武装起义的过程中确实有许多纰漏和瑕疵,也确实导致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无谓牺牲,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他是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正是他在国外的经历让他看懂了历史发展趋势,才使他对推翻帝制矢志不渝、信念不改,今人断不该以其细微小节处的疏漏而否定其“大智”。因此,中山先生十余年的奋斗追求,既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遵循了历史发展规律,实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虽然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专制制是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意味着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相反,封建专制制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两种制度的博弈不可避免,和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道路一样,民主共和制的建立也是一个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在满清封建王朝保皇势力依然强大的背景下,自1895年10月26日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发动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屡失败,陆皓东等大批革命党人惨遭清廷杀戮,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抱恨捐躯,十多年里中山先生始终与危难和困窘相伴,但革命的火种就是在这一次次喋血殒命中得到了传播。一次次流血牺牲逐步唤醒了麻木的中国人,使他们从闲杂斗耍中转而关注国家大事,从为一己睚眦小事而搏命转向为民族大义而慷慨赴死,最终迎来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如果没有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没有他们锲而不舍地坚持,没有一次次量的积累,浅尝辄止式地革命是断然不会取得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的。
  三、矛盾具有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不能走君主立宪之路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许多官员和知识分子都认识到,中国不改变现状是没有出路的。而改变现状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效法法国、美国实行民主共和,一条是学习日本和英国实行君主立宪。但最终中国没有走上君主立宪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其间经历了一个长久的探索过程。洋务运动曾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但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识到,唯有改良中国的政治及社会制度,才能使中国迅捷地走上富强之路。戊戌变法失败后,“保皇党”或“立宪派”再推大动作改革,旨在使大清帝国走上立宪政体。终于在1911年5月,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任命了总理和诸大臣。但是成员中多半为清室(皇族)与满人。这样,包括立宪派在内的各界对改革失去信心,不再迷恋不切实际的宪政,转而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所以,现在有人说,如果当初中国选择了英国、日本式的君主立宪政体,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辛亥革命了,中国也照样走上富国之路。我不赞成这一观点,因为中国不是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而是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通。道理很简单,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又没有经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实践的洗礼,统治阶级不可能允许权力旁落,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根本不可能通过平等的选举产生现代意义上的议会和政府(内阁),也就是说,照搬英日的模式是不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唯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四、不否定杰出人物的历史贡献,但是,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提到辛亥革命,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山先生,因为,这场革命(包括从兴中会时期开展的反清运动)都是中山先生领导和参与的,中山先生一生的最大贡献也正在于此。但是,如果有人将辛亥革命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中山先生,则未免失之公允。梁启超曾说过:“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整个历史即可改观。”这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历史,永远是人民书写的!否定中山先生的历史贡献是错误的,但把辛亥革命的成功完全归于中山先生也同样是错误的。试想,如果没有陆皓东、黄兴等人鼎力辅佐,没有海外华侨举财相助,没有万千将士舍命赴前,单纯依靠中山先生个人之力,则不仅不会有最后的革命成功,恐怕连孙先生个人也万劫难复。所以,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大家在纪念孙中山先生时,要凭吊那些为了推翻帝制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贤和将领,也要缅怀那些奋勇冲杀在一线的勇士们。让我们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的那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五、全面地看待孙文先生其人其事,分清主流和支流
  中山先生是一代伟人,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这是众人给予中山先生的历史评价,这一评价是客观公正的。孙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置民族大业为首义,抛舍个人利益求我中华之前行。其幼时家境算不上富足,但是后来他经历海外求学、穗港学医后,行医于穗澳,完全可以过上当时的“小康”生活。但他却变卖田产、过着颠沛流离和被通缉的生活屡次举事起义,不能不说是民族大义使然。其“天下为公”理念感召了时人和后人,其“博爱”精神使国人学会了不仅爱自己还要爱他人,其“三民主义”至今仍对共产党执政有着借鉴意义。但是,中山先生不是神,受那个时代和视界的影响,在他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他毕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传播者,在他身上难以克服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这直接导致了后来辛亥革命的成果为奸人所窃、政权旁落。由于他在国外的经历,加上他在发动革命过程中需要各界的支持,因此他的理论中否认中国社会有(剥削与被剥削)阶级的划分,只有“大贫”与“小贫”的区分,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划分理论相去甚远。他只能从中外对比中得出“帝制必改”的结论,但对结束帝制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却不能结合国情提出明确的方向,只知道效法和模仿美国实行总统共和,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提出中国革命的最终奋斗目标,也就决定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七一讲话)。因此,对待中山先生的功过是非,应坚持辩证的观点,全面地加以评判。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确,就其个人而论,他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是主要的,其不足和瑕疵是次要的。
  六、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待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胜利了,皇帝被赶下台了,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远不止单纯结束了帝制,它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三纲五常”观念受到冲击,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因此其划时代意义不可否认。它激活了中国人的思维,等级、贵贱的封建人文观得以动摇,“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陈腐观念被颠覆,社会可变、应变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国人的意识中,这或许是当时参加反清运动的许多志士们始料未及的。
  当然,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应客观公正评价,第一,它不是灵丹妙药,并未从此就根绝了中国的封建意识,历经百年沧桑巨变,封建遗毒至今未绝。第二,就像任何事物发展过犹不及会走向反面一样,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否定孔孟儒家思想,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抬头,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思潮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也算是反帝制被某些人矫枉过正的一点消极作用吧。
  从经济上看,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师夷之长,但是由于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长期的军阀分裂割据和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中国底层百姓的贫穷生存条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侮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也未从根本上改观。
  从政治上看,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显现出持久的影响力。同时,作为民族革命,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以后的抗日战争、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政治运动等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果说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此前的辛亥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则是一股民主、平等的清新之风和继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后不懈抗争的又一鲜活样板,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不朽的历史贡献。
  “半封半殖半蹉跎,终赖工农奏凯歌。”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伟大壮举。不论中国未来发展多么辉煌、何等灿烂,我们都该永远记住那一年、那件事、那群人……
 
民进中山一中支部 张瑞京 打印】【关闭

 

凝心聚力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
凝心聚力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
民进医卫支部举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
民进医卫支部举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交流会
民进实中支部为“高品质典范”学校建设支招
民进实中支部为“高品质典范”学校建设支招
 


本网站于2011年1月16日正式开通
Copyright 2010 www.gdzs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0233946号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2517号 本站点击量